史飞翔:陕西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宣传战士 2025-04-19 11:12:30
史飞翔:陕西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陕西文学的时间跨度及历史地位

文学是时代的发声器、“晴雨表”和“雷达”,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文学。陕西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是众多有影响力作家的故乡,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陕西作家被称为“文学陕军”(引自 1993 年的 “文学陕军东征”)。陕西文学所走过的七十年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个阶段陕西作家都发出了独特声音,呈现出鲜明创作风格,彰显出独立见解和品性。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陈彦等作家的独特创作风格和独立见解烙印在作品中,彰显出陕西作家的鲜明个性。这四位作家都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为人津津乐道。柳青也是陕西省的重要作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后来成为著名小说家。路遥盛赞柳青是自己的“文学教父”,几乎所有陕西作家都受到过柳青不同程度的影响,柳青在陕西当代文学的地位与影响既持久又深广,无人可替代。陕西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丰富作品和深邃思考。

陕西文学的地域特征及作家分类

按照地域文化概念,可将陕西作家划分为三个群体:陕北黄土高原派、关中平原派和陕南山地派。这些不同地域背景为作家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观念。

1.陕北黄土高原派

以路遥、高建群等作家为代表,其作品深受陕北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影响。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生活艰辛但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困境。作家们通过描绘陕北人民生活,展现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关中平原派

以陈忠实、邹志安等作家为代表,作品主要反映关中平原地区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关中平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们热爱家乡,珍视传统文化。作家们通过讲述关中平原故事,传递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陕南山地派

以贾平凹、陈彦、陈仓、京夫、王蓬等作家为代表,作品主要描绘陕南山区自然风光和民间风俗。陕南地区山清水秀,人们热情好客,崇尚自然。作家们通过展现陕南美丽景色和淳朴民风,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总之,陕西文学地域特征丰富多样,各地区作家都为陕西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展示了陕西独特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

陕西文学的重要历史时期

1.“十七年文学”

早在“十七年文学” 时期,陕西已成为中国文学重镇,产生了杜鹏程与《保卫延安》、柳青与《创业史》、王汶石与《风雪之夜》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和高度。柳青的《创业史》被称为 “文学教父”,王汶石因《风雪之夜》等代表作被赞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这一时期作家主要属于 “生活型” 和 “经验型”,创作的作品为现实主义文学。

2.“新时期文学”

进入新时期文学后,陕西再次成为全国文学高地和焦点。大约在1980 年左右,陕西形成了一个全国瞩目的中青年作家群,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冯积岐、杨争光、叶广岑、高建群等作家为代表。他们创作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也有部分作家作品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和先锋主义的崇尚。这一时期文学界流传的 “三棵大树” 或者 “三驾马车” 说法指的就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四大金刚” 则包括叶广岑、红柯、冯积岐、高建群。贾平凹是陕西文坛的 “异类”,代表作有《商州三录》和《浮躁》等,其散文造诣高于小说,“文白夹杂”,对文坛贡献胜于小说。叶广岑是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作家,代表作《状元媒》继老舍之后将 “京派文学” 推向新高度。这一时期作家具有殉道精神,导致陕西文学生态样式失衡和作家牺牲,如路遥、邹志安、京夫、红柯等作家皆英年早逝。

1993年的 “陕军东征” 是这一时期重大事件。1993 年,陕西五位作家同时出版五部长篇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的《热爱命运》),在文学界及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某文学评论家提出 “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随后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在《光明日报》发表《“陕军东征” 火爆京城》文章,“陕军东征” 得名。“陕军东征” 成为当年文化界最火爆现象,之后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承认其 “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全国长篇小说创作由此走向高潮。陕西作家被统称为 “文学陕军” 也源于此。

3.“新世纪文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文学呈现分化和多样化特征。现实主义虽仍占主流,但文学样式更加纷繁多样、写作手法更加新颖现代。这一时期作家尤其崇尚现代主义和先锋主义,如红柯创作的《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和《生命树》等长篇小说,以叙事见长,抒情诗化,将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寓言化、神话化,体现人性飞扬与逍遥,展示了西部独特自然和人文风貌。还有一些作家以自己方式抵抗黑暗专制、追求心灵自由文学理想,如寇挥。同时,一些中青年作家如王妹英的中篇《秀秀》堪比余华的《活着》,也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

总体来说,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且影响深远。从“十七年文学” 到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风格演变,但始终以独特魅力和风格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学发展。

陕西作家的代际划分和谱系架构

1.第一代作家

以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为代表。他们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亲身经历社会巨大变革。创作受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呼唤人性觉醒。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王汶石的《风雨之夜》等作品是这一时期代表之作,以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第二代作家

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见证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历程。创作更关注个体命运,强调人性复杂和多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作品是代表作,以丰富情感表达和独特艺术风格,展现对生活深刻理解和对人性深入挖掘。

3.第三代作家

以贾平凹、红柯、叶广芩、冯积岐等为代表。生活在21 世纪初,面临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挑战。创作更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价值。贾平凹的《带灯》、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叶广岑的《状元媒》、冯积岐的《村子》等作品是代表之作,以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手法,展现陕西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4.第四代作家

以周瑄璞、吴文莉、王妹英、杨则纬等为代表。生活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面临科技革命和信息爆炸挑战。她们普遍受过更高教育,有高学历,具有更强学者化倾向,视野更开阔,文学观念更开放,创作手法更新颖。周瑄璞的《芬芳》、吴文莉的《叶落长安》、王妹英的《山川记》、杨则纬的《首尔邮箱》等作品是代表之作,以前瞻性思考和创新性表达,代表着陕西文学未来。

目前,第四代作家逐渐成为陕西文坛主力军,与前几代“生活型” 和 “经验型” 作家相比,他们在创作中不仅关注文学艺术价值,还关注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善于运用多种文学理论和创作手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高艺术境界和更广泛传播力。他们更注重个体心灵探索和精神追求,关注社会发展进步、民族命运未来和人类共同课题,作品具有很强人文关怀、思想深度、时代性和现实性。同时,他们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深入研究陕西地区历史文化,挖掘文化资源,作品具有很强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展现文化自信和自觉,具有很强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能推动陕西文化发展和传播。

总之,陕西作家代际划分是动态过程,每个时期作家都有独特创作特点和历史地位。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作家,陕西文学不断发展创新,展现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第四代作家作为主力军,将继续发扬陕西文学优秀传统,推动创新发展,为陕西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更大贡献。

陕西当代文学秉承和继承的精神传统

陕西文学精神传统主要来自两方面。

1.秦地文化

陕西地理空间相对封闭,形成独特历史文化,核心是“秦地文化”。其历史积淀深厚,从周秦汉唐至近世一脉传承,形成特有文化传统。“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是秦地文化重要内核,在陕西作家作品中常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如陈忠实《白鹿原》中人与白鹿原关系。秦地文化中 “厚德载物” 精神传统,强调人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在作家作品中常表现为对人物性格刻画和对人性探索,如贾平凹《浮躁》中主人公金狗追求真理和正义。

2.延安文艺

陕西文学精神传统受延安文艺影响。延安文艺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流派,特点是关注现实、注重政治、强调革命。柳青是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作品以细腻笔触、深刻思考和饱满情感表现陕西人民真实生活和时代变迁,代表作《创业史》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巨大变革和历史发展进程。路遥、陈彦等一批作家在延安文艺影响下成长,作品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对人性探索。

综上所述,陕西文学精神传统来自秦地深厚固有文化传统和延安文艺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这两个传统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形成陕西文学特有精神风貌。在当今时代,陕西文学依然保持独特性和精神传统,得益于作家对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坚守和传承,在作品中既能看到对秦地文化挖掘传承,也能看到对现实主义精神弘扬创新。这种坚守和传承是对本土文化尊重弘扬,也是对人类文明和精神贡献,如陈彦《主角》展现秦地文化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贾平凹《山本》讲述秦岭故事,呈现人物内心挣扎和追求。我们应珍视并传承陕西文学精神传统,推动本土文化创新发展,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学独特性,关注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文学发展与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明进步价值观。

陕西文学目前存在的困境与危机

陕西文学面临三大“致命伤”。

1.文学生态和样式失衡

作家一窝蜂写长篇,造成文学生态和样式失衡。鲁迅的例子表明文学创作因人而异,短篇亦能成就大师。当今社会长篇小说成主流,许多作家为迎合市场投身长篇创作,导致文学生态失衡。长篇小说易拖沓冗长,短篇小说注重情节紧凑和人物刻画,能给读者深刻思考。应鼓励作家保持风格特点,避免盲目追求长篇创作。

2.作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陕西作家多为生活型、经验型,知识储备不足,在学历、视野、见识、格局、境界、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有待提高。与一线城市及相邻省份作家相比已落后,陕西文学进入“平庸时代”,存在 “大树底下不长草” 现状。这既与作家自身素质有关,也与陕西地区文化环境有关。陕西历史悠久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优秀文学人才流失,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作家成长缺乏良好学术氛围和教育资源。要改变现状,需从提高作家自身素质入手,加强文化教育投入,提供更好创作环境和条件。

3.文学生态有待改善

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有待改善。以文学奖项为例,其本应激励创作,但如今许多作家为获奖功利化创作,甚至出现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破坏文学创作公平性和文学生态健康发展。应反思文学奖项作用意义,避免过度追求奖项带来负面影响。在“泛文学化时代”,文学样式变化巨大,新问题不断,考验着作家和评论家。转型期陕西文学危机与出路共生,作家断代和后继乏力是 “伪命题”,文坛希望在年轻一代,应关注其培养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要改变陕西文学困境和危机,需从提高作家自身素质、改善文学生态等方面入手。提高作家素质,使其具备高学历、丰富知识储备、广阔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培训教育。改善文学生态,摒弃过度追求长篇和奖项现象,加强文学奖项监管,加大优秀作品宣传力度。培养年轻一代作家,关注其成长,提供机会平台,加强培训教育,为陕西文学注入新活力。总之,虽面临困境和危机,但有信心推动陕西文学走向繁荣发展。

文学翻译对于陕西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翻译始于唐代佛经翻译,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起点,如玄奘及其团队在大雁塔翻译佛经,提出佛经“五不翻” 理论,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进行翻译等。“五四时期”,严复提出 “信、达、雅” 理论,至今被众多翻译家奉为 “圭臬”。

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是自我投射,是创作者客观理性思考和主观感性意识结合产物。文学翻译是二次创作,具有“点石成金” 功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对保持文化多样化意义重大。译文要忠于文学并对文本升华,翻译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光辉事业。在当今时代,一位优秀作家需要评论家、翻译家与影视剧团队三方面合作支持。中国倡导的文化自信理念应包括国际化视野,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任重道远。

陕西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及海外传播情况

陕西作为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当代文学取得显著发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在全球化背景下,陕西当代文学西方传播与翻译策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核心议题。若将陕西文学在国内影响概括为“东征”,其对外翻译及海外传播可视为 “西游”。

在翻译层面,陕西当代文学因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面临诸多挑战。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译者需具备扎实语言功底,深入了解陕西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确保原著思想精髓与艺术特色完整呈现给西方读者。随着中国文学国际地位上升,陕西当代文学受关注,许多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获国际认可,如贾平凹《浮躁》。但仍面临挑战,中西方文化差异大,一些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浓厚作品难被西方读者接受理解,需译者注重文化传递与诠释;高质量翻译人才匮乏,导致优秀作品未能及时准确译介。为推动陕西当代文学国际影响力,未来应提高翻译质量、加强文化交流和宣传推广,通过与国际文学机构合作、举办文学节、作家交流等活动增加曝光度,促进中西文化深度交流。

陕西文学翻译和海外出版发表呈现群雄割据局面。不同翻译团队翻译理念和目标略有不同,有的注重长篇著作翻译及海外出版,有的以在欧美发表单篇作品为主兼顾长篇著作翻译及海外出版。多数团队译文初稿由陕西本土或华人翻译家完成,修改润色工作由英语母语专家或美籍华人翻译家完成,文学翻译考验翻译家文学创作和英文写作能力。总之,陕西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高翻译质量、加强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陕西当代文学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陕西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面对当前困境,陕西文学应从提高作家自身素质、改善文学生态等方面入手,推动陕西文学走向繁荣和发展。同时,文学翻译对陕西文学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翻译工作,提升陕西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柳青. 创业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

[2]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Bourdieu P. The Rules of Art[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Damrosch 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5]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Routledge,1995.

[6]陕西省作家协会. 陕西文学发展报告(2012-2022)[R]. 西安:2022.

[7]李震. 新世纪陕西文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社科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西安市智库研究院专家库专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西当代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大学传统文化校外导师。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西安市作协首届签约作家、《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历史的面孔》《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学问与生命》《终南隐士》《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关学与陕西书院》《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0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