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我揣着两万块和一颗不安分的心,离开了老家。妻子不理解,四岁的儿子抱着我的腿哭喊着不要我走,可我还是狠心踏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在大城市闯出一番天地,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初到杭州,举目无亲,我像一只无头苍蝇般乱撞。在一个老旧的街区,我租下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店面,开始了我的面馆生涯。那间屋子又小又破,楼上的阁楼堆满了杂物,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清理干净,勉强能放下一张床。每天凌晨三点,我就得起床去早市买菜,天还没亮,街上只有昏黄的路灯和几个早起的摊贩。回到店里,和面、熬汤、准备食材,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才能打烊。腰酸背痛是常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我常常会想起妻子和儿子,想起老家熟悉的一切,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这条老街住的大多是老杭州人,他们热情淳朴,像一团温暖的火,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隔壁卖馄饨的王大姐夫妇,对门的百货店李叔,楼上的退休教师孙奶奶,都对我关照有加。王大姐知道我刚来不容易,经常给我送姜茶,说是能驱寒;李叔把自家不用的碗筷送给我;孙奶奶送来两盆文竹,祝我生意兴隆。街坊邻居的热情,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的面馆生意也慢慢有了起色。我坚持用老母鸡和猪大骨熬汤,加上十几种香料,小火慢炖四五个小时,汤底浓郁鲜美。面条也是现擀现煮,劲道爽滑。街坊邻居都说,我的面条里有一股“倔劲儿”,就像我这个人一样。2016年的夏天,我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王大姐把我送到医院,还找来亲戚帮我照看面馆。躺在病床上,看着街坊邻居轮流来探望,张师傅拄着拐杖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给我送鸡汤,我心里充满了感动。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也有了家,有了依靠。
两年后,我终于把妻子和儿子接到了杭州。看着热闹的店面,妻子眼圈红了,她终于理解了我当初的选择。一家人团聚,我的干劲更足了。我不断钻研新的口味,推出新品种,面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房东赵阿姨也经常来吃面,看着我生意红火,总是笑呵呵的。我梦想着再干几年,攒够钱在老家给儿子买套房,再开个分店。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底,赵阿姨突然提出要收回店面,说是自己要经营。我一下子懵了,九年来,我兢兢业业,从未拖欠过房租,和街坊邻居也相处融洽,怎么突然就要赶我走?妻子急得直掉眼泪,儿子也懂事地问我:“爸爸,我们是不是要搬家了?”我强颜欢笑,安慰他说:“没事,爸爸再找一个好地方。”
那段时间,我四处奔波,寻找新的店面,却始终没有合适的。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我心急如焚,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时,王大姐雪中送炭,她把她家巷子口的一间空铺面租给了我,租金还打了折。原来,那间铺面比我原来的店面大一倍,王大姐知道我的难处,特意把原来的租客劝走,把铺面留给了我。这份情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搬到新店后,老街坊们都跟着我过来了,我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而赵阿姨请人新开的店,却因为口味和服务不如我,半年不到就关门大吉了。她后来托人想让我回去,却被王大姐他们一顿数落:“好好的面馆你非要赶人家走,现在后悔也晚啦!”
如今,我的新店比原来的更大,生意也更好了。我新增了馄饨、抄手等品种,菜品更加丰富。儿子放学后也经常来帮忙,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他一边擦桌子,一边对我说:“爸爸,我看咱这店能开好久好久,等我长大了要接你的班。”听着儿子稚嫩的话语,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我的故事就像一碗面,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从背井离乡的辛酸,到邻里互助的温暖,再到如今的蒸蒸日上,我尝尽了人生百味。每天早上,看着店门口排队的老顾客,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好心人。就像一粒种子,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我相信,只要用心经营,生活就会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充满温暖和希望。
像六爷一样活着
极好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