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四十年来的纪实文学畅销书,《枪杆子·1949》《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将军的决战岂止在战场》《崩溃》《开国将军轶事》等,当属前茅之列。
这几部书的作者分别是张正隆、黄济人、吴东峰。
他们都有什么特殊来历?
书本之后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有哪些传奇故事?
张正隆张正隆是军旅作家,1947年出生于辽宁本溪草河口镇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如今已经76岁高龄。
张正隆自幼爱好文学写作,1972年毕业于本溪县第一中学,1968年下乡在本溪县小市公社插队,1969年应征入伍,成为军人。
晚年他一直居住在大连。虽然身体不大好,经常头昏,仍然笔耕不辍,但每天只能写2000字左右。据说他不会用电脑敲字,嫌学电脑耽误时间,习惯执笔书写。每次写好了,再让儿子帮忙用电脑打出来。
他在部队历任战士、排长、新闻干事、宣传干事,沈阳军区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中校军衔。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正隆以擅长撰写军事历史题材而蜚声文坛。最初因创作发表反映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征战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引起轰动,而一度成为焦点人物。
据史料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雪白血红》一书走红时,一边是好评如潮、洛阳纸贵,一边也引来了尖锐的批判和争议。张正隆自身也为此短暂遭遇挫折。
有人评述说,其实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书,而是在记录一段人类历史,他及时采访的亲历者,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使他们的回忆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张正隆因每次创作都进行大量的考察访问、查阅资料,也被誉为“用脚写作的人”。
他的作品除《雪白血红》外,代表作有《枪杆子·1949》、《一将难求》、《血情》《解放》《西部神话》、《战将》、《日之完》、《战争回忆》,报告文学集《爱,你是太阳》中篇报告文学《大寨在人间》等。
他有作品曾荣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及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另有十余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获军内外省军级以上报刊优秀作品奖。
据传,在张正隆的一些军旅题材作品产生影响后,开国上将韩先楚的家属找到他,请他为韩将军写传记。
张正隆说:写可以写,但不能干扰我,我要真实采写,我不但要写他打胜仗,还要写他打败仗。
对方说行。
结果,张正隆在创作采访中惊异发现,这位“旋风司令”竟然一个败仗也没有打过。
《战将》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好评,被认为把韩先楚写的生动真实。
张正隆为创作《枪杆子:1949》,用了近15年时间遍访大半个中国,记录当年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以及那场战争亲历者用枪杆子打江山的刻骨记忆。
作品翔实记述了第四野战军从东北入关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的征战历程,以史诗般的笔触,配以大量历史细节和真实故事,还原了当年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和峥嵘岁月。十分精彩描述了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等当代风云人物,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高层决策和对决的部分过程,对指挥者的战略思想、战术、个性都有深入细致的客观表述。
作品《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是张正隆继《枪杆子1949》之后推出的又一军事力作。书名取自元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书中描写了四野部队有赫赫战功的刘亚楼、贺晋年、刘震等十几位军事将领的的经典战例、战绩、人生沉浮历史。
2011年4月,张正隆打磨20年的又一部力作《雪冷血热》在京首发。这本100万字的纪实文学,翔实披露中国东北十四年的艰难抗战史实,其中有多位民族英雄及其彪炳青史的感人故事。
黄济人“静水深流”。黄济人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四个字。
黄济人不是军旅作家,但他是军人后代。
他1947年生于北京,祖籍重庆。其父黄剑夫是国民党军投诚将领,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少将军衔。
北平和平解放前,黄剑夫曾担任傅作义部第16军22师师长,驻守德胜门。北平和平解放前逃回南京。后任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第336师师长、第76军副军长。1950年1月,在川北古城阆中,黄剑夫被迫投诚。建国后,他曾担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四川省江津县政协副主席。
黄济人的舅父邱行湘知名度较高,曾任国民党青年军整编第206师少将师长,并兼任国军洛阳警备司令,绰号“邱老虎”。1948年3月,他在洛阳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被作为战犯首批特赦释放。担任过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黄埔同学会理事。
黄济人从小就较有文学天赋。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上了四川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读书期间,全国开始流行写“伤痕”文学、知青题材,许多作者因此出了名。黄济人也在尝试,但他觉得追在别人后面跑,肯定不容易成功,心里一直琢磨如何独辟蹊径。
1978年,他父亲黄剑夫的冤情获得平反。在补办的追悼会上,多年未见的舅父邱行湘也来参加。相见后交流,舅父把自己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的经历讲给了黄济人。
功德林原先是北京德胜门外的一所庙宇,清朝末年被改建为监狱,新中国成立后直属公安部管辖,一度作为战犯管理所,曾关押过上百名战犯。
舅父讲述的战犯改造经历,令黄济人眼前一亮。于是决定写一本讲述国民党战犯如何被改造获得新生的书。
1978年暑假,还是在校大学生的他,向家里要了点路费,带着一书包馒头和舅舅写的介绍书信出发了。
他在南京、北京和上海,先后找了二、三十位当年的特赦战犯,其中包括杜聿明、黄维、沈醉、宋希濂、文强、杨伯涛等知名人物。
1979年,黄济人写出了初名为《功德林》,后改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报告文学。
他用生动的笔墨,生动记述了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沈醉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改造经过,自此走上了独特的创作领域。
此后,黄济人又创作了《崩溃》《哀兵》《征夫泪》等一系列纪实文学作品。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
2013年5月,《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下部和之前已出版的部分,被他合成“完全本”,内容从国民党战犯们获赦后说起,描述了他们如何遭遇动荡岁月冲击,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
创作过程中,黄济人印象最深的是采访被特赦的原国民党12兵团司令黄维。
黄济人回忆:“我去他家时淋过雨,鞋上带了很多水印,袜子也湿了。他为我拿了鞋,把新袜子放在我的膝头。看到我的鞋有点破,就问:‘你怎么这么穷?是不是好吃懒做?’我回答不是,他接着说:‘我又有什么资格来问你。都是我们打了败仗,才让你们吃苦。’”
当得知黄济人想写国民党战犯改造往事时,他很认真地说:“我最看不起的就是文人,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在,歌功颂德都很无聊。你肩膀那么宽,还是去当木匠吧。”
即便这样,黄济人还是从黄维那里获得了大量资料。
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写出了28万字的书稿,初步定名为《功德林》。
写好后,黄济人把唯一的手稿寄到了公安部。没想到一个月后,居然收到了回信,要他前往北京改稿。1980年,改名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书稿在杂志上连载;1982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卖出200万册,其后还被改编成电影《决战之后》;
1983年,黄济人调至重庆市文联成为专业作家。
黄济人曾被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是国家一级作家。
自1982年以来,黄济人先后出版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1999年出版了《黄济人文集》1至5卷。其主要代表作有《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崩溃》《哀兵》《征夫泪》《重庆谈判》《命运的迁徙》《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曾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吴东峰
(左为吴东峰访问黄新廷将军时合影)
军旅作家吴东峰祖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浙江,5岁随父母从丽水来到温州,曾在丁字桥巷小学读书,初中就读于温州四中,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他1968年入伍,历任团新闻干事,连副指导员,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副社长,广州出版社副社长,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高级编辑职称,大校军衔。现任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他的报告文学《开国将军轶事》,曾斩获中国报告文学首届“正泰杯”奖。
吴东峰在三十多年新闻记者生涯中,先后采写过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南沙前哨钢八连、深圳特区好六连等重大典型报道;参加过南疆自卫还击战、1998年抗洪、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在出版社当领导期间,参与和组织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出版,主持和策划了《广州文艺》的最新改版,推出了《木棉花开》等报告文学作品。
吴东峰最值得骄傲的经历,是他采访过200多名开国将军,先后发表了100多篇将军人物专访,其中《毛泽东麾下的将星》、《东野名将》、《开国将军写真》、《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报告文学《魂归大别山》等广为人知。
他还是二十集电视系列片《开国将帅》总撰稿,主编了《老虎团在豫西》等。
吴东峰回忆,他采访的第一位开国将军是许世友上将,时间是1982年4月。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随着一阵下楼梯的“咚咚”脚步声,面孔黝黑、身材壮实、脚蹬布鞋的许世友将军旋风般地出现在他面前。
未容寒暄,将军便用有力的大手把他拉到他身边坐下,问道:“记者同志,你要我谈些什么啊?”
许世友回答提问和他打少林拳一样干脆利索,三言两语就完了。然后又问:“记者同志,还有什么呀?”
幸好吴东峰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使采访才得以顺利进行。
事后,许世友将军的秘书对他说,你这次采访是近年来许世友将军会客时间最长的一次。
吴东峰还回忆了采访开国上将、解放军工程兵原司令员陈士榘的经历。
他说,和许世友将军完全不同,陈士榘将军接受我采访时则是另一番风景。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在华东战场“出了大风头”的战将,虽然已年逾八十,仍风头不减。他头戴黑色花缎圆形帽,身穿红色对襟大褂,显得高贵典雅。
陈士榘将军已多年不接受记者采访。当时看了吴东峰写的那份采访提纲后很惊讶,说:“这位小同志还可以和他聊一聊。”没想到这一聊,就聊了两个半天。
还有采访张爱萍将军的经历,也令吴东峰念念不忘,
他回忆:那一天,当张爱萍将军应约拄着拐杖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被誉为“军中才子”“马上诗人”的将军,这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将军,就像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当结束采访,我向将军提出合影留念的要求时,他不但欣然应允,而且无论如何也不愿居中。这种平民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年8月,吴东峰参加由广州市文联主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的“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以“开国将军的生命奇迹”为主题,分享了他在采访开国将军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悟。
2023年4月17日下午,吴东峰以军旅作家,曾经的新华社军事记者身份,作客广州某直播室,为在线网友作了以“开国将军的生命奇迹”为题的报告,回忆了他面对面采访的粟裕、王震、许世友、萧克、王平、张爱萍、王近山、钟伟等数十位开国将军的负伤故事。
吴东峰说:“开国将军们的累累战伤,是他们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浇灌出来的英雄花、光荣花。”
由于讲述的都是他的亲历亲闻亲见,真实生动,闻所未闻,深深感动了网友,引起了广泛兴趣和热烈反响。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