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要把自己活成“速溶咖啡”

蒋琬看文化 2024-11-07 01:59:54



文|三石(富书专栏作者)

心理学家胡慎之初入职场时,觉得搞好同事关系是重中之重。

一入职就忙着给人倒茶端水,跑腿打杂。

下班后,还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去领导家当免费劳力。

他以为领导和同事会喜欢他,可结果呢,实习评语中,他却是最差劲的那个。

有人说他偷懒耍滑,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鼓起勇气去争辩,却又令自己陷入一次次争吵中。

后来,他实在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只能辞职走了。

很多年后,他仍难以释怀,经常后悔说:当初最不该的,就是把人看得太重。

生活中有一种人,被称作“速溶咖啡”,说的就是那些急于融入社会、群体的人。

而“速溶”的过程,也是被快速同化的过程。

一心想着向人群靠拢,却渐渐抹杀了自己的性格,让自己融入碌碌大众中,最终丢失了自己。

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是始终做自己,永远不过“速溶”的人生。

盲目合群,最终丢失的是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本来打算下班后回家看看买了很久的书,朋友一通电话约你吃饭,为了合群,你不得不答应。

结果很晚才回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起来看着书架上落满灰尘的书,陷入自责。

本来就不喜欢当下的工作环境,但初来乍到的你,为了生存,不得不融入群体。

结果每天在各种社交中拼命周旋,工作没做好,开始怀疑自己。

我们都玩过“俄罗斯方块”。

当一个个掉落的图形完美契入到群体中,也就消失了。

这和很多盲目合群的人一样,看似融入了群体,其实是丢失了自己。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过:“一个人扎进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个性与特质就会被迅速稀释。”

很多人为了能更好的融入人群,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雕刻自己。

久而久之,弄丢了自己本来的模样,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活越迷茫。

如钟摆,摇摆不定,像落叶,随波逐流。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融入群体有什么不好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但你要知道,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就是你自己,没有谁能代替。

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经历的每一道坎,最终都需要你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主人公维达斯,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钢琴才华,也因此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备受孤立与排挤。

为了融入群体,他假装摔坏了脑子,假装失去了弹钢琴的能力。

在长时间的迎合同学喜好及装傻充楞后,即便被大家接纳,成为受欢迎的人,他的孤独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直到偶然听到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他才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此不再试图合群,选择了与音乐为伴的孤独之旅。

作家陈染曾分享她的生活态度:“人们普遍地认为,聚拢成群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生活。而我却坚定不移地以为独自的空间和思考,才是真正的生活。”

与其在人群的喧嚣中迷失自己,不如主动离开人群,在特立独行中找回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享受孤独,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孤独,向来不是褒奖,更像是一种否定。

生活中,人们似乎都不太愿意和孤独的人相处。

因为孤独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孤僻,被扣上“不合群”“难相处”“自以为是”的帽子。

但人生本就是一场独自赶路的的旅程,对每个人而言,孤独是必经的修行,也是与自我相处的方式。

余华曾说:“挤不进的圈子别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践了自己。宁愿忍受没有朋友的孤独,也不要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表面的情谊。”

何必纠结于他人的蜚语,享受孤独的你,本就需要一点被讨厌的勇气。

孤独从来都不是孤僻,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活得孤独是常态,而享受孤独,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辞官归隐,远离尘嚣。

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在那个时代,他主动选择了孤独,却在孤独中成就了文学上的高峰。

爱默生说:“只有在孤独中,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一个人最聪明的活法,是学会在孤独中追寻自我成长与幸福。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也曾想要努力融入人群,去追寻世俗的成就。

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他整天无休止的忙碌,却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在痛苦中挣扎的梭罗,最终决定离开人群,投身自然,去过独行的日子,不再争名逐利。

在瓦尔登湖的日子里,他享受着一个人的孤独,终于治愈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在一个人的时光中,心静如平湖,你才能透过它,照见最真实的自己,也照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做回自己,“速溶”的人生不值得过

房琪说:“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而是要找到跟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该经营好的,始终是自己的人生。

正如一杯手冲咖啡,从挑选豆子、研磨粗细、控制水温,到缓缓注入,每一步都需要你自己精心雕琢,才能萃取出最纯粹的味道。

知乎网友@肿眼泡的金鱼,上学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一直很自卑。

害怕被同学排挤、针对,硬着头皮去融入、迎合,甚至连学习成绩好也不敢表现,刻意让自己不努力。

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融入了群体,却迷失了自己。

所幸觉知问题渐渐严重的她,及时做回了自己,主动离开群体,不再迎合别人。

她重新穿上了校服,扎起了头发,拼了命的学习。

即便被群体排斥,被同学视为“异类”,她也不为所动,努力做自己。

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正如三毛的那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当你重新找到自己、做回自己、忠于自己,美好和幸福自然会悄然而至。

1、时刻反思,终身学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像陀螺一样旋转,却忘了停下脚步审视自己。

周岭在《认知觉醒》里说:

一个人觉醒的起点,是觉知。而觉知,就是懂得时刻反思自己。

当你已在人群中感觉到迷失,应该立即离开人群,重新审视自己。

我为什么总这么依赖人群?是什么让我如此轻易地就迷失自己?

认知不够?就去学习。能力不行?就去提升。

终身学习,不是一句空话,是生存的黄金法则。

与其在人群中徘徊,碌碌无为。不如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加入社群,参加在线课程,甚至与同行的非正式交流,都是你宝贵的“学习场”。

如果说,反思能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偏离初心,那么学习能让我们在变化中保持竞争力。

2、独立思考,从容应对

人与人是不同的,出生、经历、环境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也不同。

别人的意见建议再好,始终是别人的。

面对任何问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这样做,不仅能增强你的自信,还能让你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

3、设定边界,勇敢说“不”

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冲突而迎合他人,一步步逼退自己,最终放弃底线。

但其实每一次无底线的妥协,都是对自我价值的侵蚀。

学会设定边界,勇敢说“不”,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课。

很多时候,不需要过多解释,简单直接往往更有效。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资源,合理分配,才能让生活和工作更加高效和谐。

勇敢说“不”,做回自己,不被“速溶”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教会他人如何尊重你。

《人民日报》里有段话:“生活终究是自己的,靠自己的实力,做人才会有底气;凭自己作出恰当的选择,日子才会越过越舒心。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不盲从他人的选择,洒脱走自己的路,尽情发自己的光。”

“速溶”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做回自己,才是人生最优解。

写在最后

人生这场电影,导演是你,主角也是你。

该怎么演,从来都是由你自己决定。

与其盲目合群而被同化、被消融,随波逐流,迷失自己。

不如就按自己的方式,去演好自己的人生就好。

当你学会享受孤独,做回自己,自然能去到心中的那片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三石,富书作者,富小书的人,一个爱写作、爱跑步,持续成长、寻找自己的90后,你身边最好的闺蜜,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屏蔽力》,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小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5
蒋琬看文化

蒋琬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