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时任政协委员的杜聿明受到邀请参加国庆的庆典活动,本来他正参观在兴头上,却被旁边一位主动打招呼的将军惊得不得了。
杜聿明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或是出现了什么灵异现象,怎么会见到16年前已经去世的人?
直到对方向他问好,杜聿明才回过神来。
而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这位正是吴瑞林。
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往事?为什么杜聿明见到他会如此吃惊呢?
吴瑞林的人生吴瑞林出生于20世纪初的一个四川的穷苦人家,家中以干农活为生,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兄弟姐妹。
在当时那个年代,外界环境十分不稳定,混乱不已,想要谋一份生特别困难,而且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养家糊口。
吴瑞林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才十岁就外出去泥瓦厂干活挣钱去了。
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贵人——齐应元和吕子谦。
因为泥瓦厂的老板本质还是资本家,总想着剥削劳动力,让工厂的工人苦不堪言。
我党的这两位人士便带领着工人们抗议,吴瑞林也参与到了其中,得到了他们二人的赏识。
从此之后,吴瑞林走上了一条红色的道路。
他先是加入了共青团,随后仅仅三年过去就被当地委员会任命为地下交通员,助力于我组织建设活动。
1935年前后,吴瑞林在红四方面军中屡立奇功,随后跟着组织来到著名的延安根据地,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38年,吴瑞林顺利毕业,被派往去山东的前线抗日。
彼时的他带领着八路军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一度被日方视作眼中钉。
同年中秋节,日军得知他驻扎在某村中,暗中偷袭,吴瑞林为了保护当地村民的安全,以自身吸引火力,虽然身负多处伤,但歼灭了超过一半数量的敌人。
自此吴瑞林也留下了腿部残疾,人送称号“瘸腿吴”。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我们国家派人去抗美援朝,吴瑞林是第一批进入朝方的人员。
在1950年,吴瑞林独立率队与美方和韩方作战,虽然敌方士兵数量庞大,但在吴瑞林的作战计划之下,有效堵住了对方的进攻。
不仅如此,吴瑞林创新的方法:引诱敌方士兵们进入山谷中引炸。
这个方法令对方伤亡惨重,统共歼灭将近三万敌军,甚至让朝方统治者都出口挽留他。
回国之后,吴瑞林被封为我国的开国中将,颇得重用。
杜聿明的人生和吴瑞林相比,杜聿明的人生看起来似乎要顺利许多。
杜聿明的父亲是清朝末期的秀才,家世非常好,而且一直对军事有所研究。
杜聿明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自然而然对战术、作战方法等等军事内容都很了解,即使他进入军队中是个小年轻,却丝毫不影响他发挥军事本领。
不过正是因为杜聿明太年轻了,所以难免有人不重视他,在军中训练了将近两个年头,他还只是个小连长。
对于杜聿明来说,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和本领却得不到“伯乐”的赏识。
直到1928年,杜聿明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机:
时年在陆军学校负责训练的张治中见到了杜聿明,特别意外这个青年能有如此军事能力,于是把杜聿明任命为杭州预科大队某队的队长。
为什么说张治中是杜聿明的“伯乐”呢?
因为当时谁能够搭上“顶头上司”老蒋,谁的前途肯定一片光明。
这个想法谁都有,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而张治中深得老蒋的重视,杜聿明又搭上了张治中这条线,相当于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为了“近天子之臣”,任谁都得敬他三分。
杜聿明也由于这个原因,在仕途上层层高升,平步青云。
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老蒋设立了教导第二师,并交由张治中负责,张治中转头就把得意门生杜聿明调入委任为团长。
随后,杜聿明还去到了军事学院接受理论教育,出来后搭上了李宗仁的高级参谋徐培根,各方面的军事思维也更上一层楼。
但是我国的军事实力一直与国外有所差距,距离表现为现代化的装备上。
老蒋为了让其军事化实力能够与日本有抵抗能力,大力改革,由杜聿明推进了军队的机械化发展,并且让日军连连后退。
只要有杜聿明所在的部队,实力就不容小觑,他们不同于其他军队师团,在军中严格要求自律,称一句“王牌军队”也不为过。
二人的交集那么,吴瑞林和杜聿明原本属于不同的派别,这样毫不相关的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呢?难道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一切要从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方和老蒋那边的斗争说起。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们国家改变了共同抵抗外敌的局面,逐渐变成了国内争夺形势。
为了尽早解放全中国,吴瑞林进入东北地区发光发热,而彼时的杜聿明正好也在东北地区主持大局,正是这个契机,让二人有了交集,也正式拉开了吴瑞林和杜聿明的交锋。
当时的吴瑞林去到东北之后被任命为辽南军区的司令员以及独一师的师长,肩负重任,他也在后续的战争中表现突出,完成了一系列任务。
时间来到1947年的五月份,此时我军已经两次进攻四平,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着手来第三次。
刚刚从医院出院的杜聿明得知了这一消息后非常担忧,赶紧回到沈阳主持工作,派出人员进行支援。
恰恰我们这边的将领正是吴瑞林,他接到上面指挥,要求在2天内赶到四平打对方个措手不及。
可是当时正好赶上了东北的雨季,整日雨不停,道路上全是雨水和泥以至于难以行进。
于是吴瑞林决定“声东击西”,暂时放下去四平的任务,奉行“我军去不了,敌军援军也到不了”的策略,反过来进攻了其他师团。
在吴瑞林的安排下,敌军一个晚上都没能前进一步,反而是我军大获全胜,将对方独三师全部歼灭。
等到对方的援军达到,我军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一次可是给杜聿明气的够呛,他下令十万士兵包围并轰炸吴瑞林所在的独一师。
本来杜聿明是信心十足的,毕竟自己派出的军队有那么多人,而吴瑞林那边仅仅只有一万多,这场战役能获胜的几率太大了。
可是吴瑞林也没原地等待,面对杜聿明疯狂的指令,吴瑞林想方设法的突出重围,虽然伤亡惨重,最后还是走出了包围圈。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杜聿明决心一定得把这么狡猾的吴瑞林拿下,便吩咐了手下廖耀湘一定要盯紧对方。
可是他们那会儿哪里知道我军早就已经悄悄转移,不知实际情况的敌军在战争中认错了对手,误将自己人打了。
等到太阳升起时,廖耀湘才得到了消息,可是为时已晚。
闹了这么大个乌龙,他没办法向杜聿明交代,便匆匆找了一具尸体对其说吴瑞林已经死掉了。
杜聿明接受了这一番话,所以一直被蒙在鼓里。
一直到淮海战役的时候,老蒋认命杜聿明为负责徐州地区围剿的副司令,结果他被我军俘虏,被送到了功德林接受改造。
我方没有因为杜聿明的身份对他有所偏见,反而就像亲人一样照顾他。
最后在1959年获得了特赦,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特赦的人员之一。
因为对过去时期的战争了然于心,又确有真材实料的军事本事,杜聿明后来被聘用为政协文史资料员编写过去的历史。
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杜聿明最后才有机会出现在庆典活动上。
也正是当初被手下廖耀湘的蒙蔽,杜聿明才会在碰到吴瑞林之后感到如此的惊讶。
于杜聿明来说,吴瑞林是一位不容小觑的对手,即使从来没有见过面也如雷贯耳,在转换了身份之后,他同样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同伴。
对比敌我两军,谁能坚持到最后一目了然。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