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华文明:钱穆先生力荐5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频网谈文学 2024-07-03 20:49:25

关注湛蓝,告别书荒。

钱穆先生,一位照亮中华文明道路的璀璨灯塔,以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不朽的著作,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其学问和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跟随钱穆先生的脚步,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与这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探寻中华文化的源流,感悟先哲的智慧。钱穆先生精心挑选的五部经典,将带领我们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开启一段思想启迪的旅程。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解读,堪称朱熹一生的心血之作。

《大学》相传是曾参记述老师孔子所言。《中庸》则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传给孟子的孔门心法,这两篇篇幅虽小,核心思想却极为深刻。

《论语》以语录体形式呈现,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读起来并不困难,但若要领悟其中的道理,则需一句一句细细体会。

《孟子》篇幅最长,几乎占全书的一半,共十四章。

《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凝聚了朱熹一生的智慧与努力。据说,朱熹在去世前一天仍在修改《大学》中的注释,可见他对《四书》的重视程度。

这不仅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更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中的必读书目,堪称国学必读书目中的首选。

《近思录》

《近思录》成于1175年,是由朱熹和吕祖谦两位宋明理学大师合编的一部著作,辑录了前贤思想言论的语录体普及读物。书成之后,历来被后世视为“圣学的阶梯”之作。

此书虽不是朱熹自己的论述,仅是编纂了周敦颐、程颐、程顥、张载四人的语录,但其流传和影响在宋元明清及民国期间始终名列前茅。它被视为了解宋明理学的必读经典,仅次于《四书》。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指从身边的日常事物出发去思辨,以小见大,从基本人情中体会出“道”,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出哲理。《近思录》的语言较为白话,浅显易懂。朱熹曾说:“《近思录》是近来人说话,便较切。”其语言贴近当时人的日常说话习惯,方便易懂。

阅读《近思录》,不仅可以启迪思想,还能对现实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体会原汁原味的理学,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修养。

《帛书老子校注》

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并不陌生。这本书又称《老子五千言》或直接称《老子》,而流传至今的多为通行版。

然而,现在的通行版《道德经》是被篡改过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两种抄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这一考古发现震惊世界,被称为“帛书版道德经”或“帛书版老子”。

例如,通行本中有“大器晚成”、“上善若水”,而帛书版中则是“大器免成”、“上善似水”。全书共有700多处不同之处。

帛书版的出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在这些整理研究的著作中,最为瞩目的当属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

此书被读者奉为“研究帛书《老子》的集大成之作”和“研究《老子》的必读书”。

《传习录》

这是明代的第一奇书,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等名人都对其推崇备至。书名出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习录》如同《论语》一般,是王阳明的学生、弟子记录他言行和思想的书信集。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圣人。

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本书内容多为问答形式,几乎囊括了古今所有青年人的疑问和苦恼。当你感到迷茫时,不妨读读明代圣人王阳明的《传习录》,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庄子》

对于生性淡泊的人而言,阅读《庄子》是一种享受。《庄子》既可作为文学散文来欣赏,也可作为哲学思想来研读。

与其他先秦诸子将目光着落于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不同,庄子一开始就试图为人类寻找一种不仅能摆脱现实社会困境、而且能超脱最终生命困境的途径。他教人“超脱生死”,教人鄙弃人间的功名利禄。

当一个人经历过足够多的故事、见证过世间的离合悲欢后,会越来越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让中国文人在儒家的“修齐治平”之外,有了另一种生命追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苏轼、欧阳修等人身上,无不体现庄子的影子。

不要被《庄子》的篇幅吓到,其实可以只阅读《内篇》和《外篇》中的几章,

甚至只反复品味《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等几篇,也能获得莫大的精神享受。

关注湛蓝,告别书荒。

——END——

往期分享:

0 阅读:9

频网谈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