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思比作贷款欠债,这首元曲的构思可谓千古一绝

此生读写伴 2022-08-09 23:21:52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以来描写情爱的古诗词曲,可谓数不胜数,浩如烟海,而其中有两首甚至至今连确切作者都没有考证出的佚名作品,却以其独特奇葩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感,大胆直率的表白等风格,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徐再思,(约1280年—1330年),字德可,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一说号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嘉兴路吏。今存所作散曲小令100余首。其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

常清君这次解读点评的是徐再思的《清江•引相思》:

清江引•相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双调:商调乐律名,双调、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

清江引:曲牌名。又称“江儿水”,也偶称“崛江绿”。本为元代小令,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曲牌的有关著录。北曲属双调,南曲亦入仙吕宫,可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或与他调结成带过曲。此调共五句二十九字,句式为七五五五七,押四仄韵;也可加衬字,每句入韵。

少债:欠债。

一担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担,元时市语,形容重。

准:偿还,抵偿。

利:利息。

这首元曲小令如果没有开头的“相思”两字,多半会被误以为是那位生意人的账本记录或还债(催债)日志之类的东东,因为通篇包含着诸如“少债”、“催逼”、“三分利”、“本钱”、“算得”等与财经、债务等密切相关的词语,难以想到竟然是一首描写情爱的作品。

一、天天相思犹如时时催逼

这首元曲小令是以一位处于热恋相思中的女子口吻来写的。

先来看前面两句:“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对于首句中的这个“少债的”(欠债的)究竟是指债权人(即借钱给别人而被欠债的人),还是债务人(即借别人钱而欠债的人),一般认为是前者,理由是相思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也就是付出的一方。

常清君对此倒有不同看法,觉得这里所说的“少债的”,更可能是指借别人钱而欠债的人。因为这首小令的创作是有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即元代的高利贷剥削曾经特别盛行,据《元史·太宗纪》中记载:“以官民贷回鹘金偿官者,岁加倍,名羊羔息,其害为甚。”可见在当时欠债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极大苦楚。

而放高利贷者,即借钱给别人,被欠钱的一方是有利可图的,即使先给予了对方一定金额的本金,但过后都是可以连本带息收过来,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那有什么痛楚可言,真正感受到痛楚的是借钱而欠债的人,不仅本钱都弄没了,还可能会因为高利贷而背上沉重的债务。

所以,前面这两句的意思应是相思就如同欠别人债的,每天都被债主逼迫催促。

这种被对方不断催还欠款的滋味,别说在融资借款渠道极少的古代,即使是在各借贷银行、网贷平台遍布的今天,不也依然举步维艰吗?将热恋时的“相思”比作欠债,真是相当恰当而又非常形象,尤其是在高利贷现象盛行一时的元代。

无论你躲到哪里,“相思”这位“债主”总有办法找到你,即使跑到天涯海角。写到这里,常清君联想到了宋代晏殊的《玉楼春·春恨》中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又联想到了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句。

这几句在描写“相思”之处,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彼此相逢即可一次还清

再看第三、四句:“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意思是虽然自己经常背负着一整挑担的忧愁的债务,实际上却抵不了对方的三分利息。继续通过比喻手法来描写自己因为极度相思而付出的高昂代价。

难道这些所欠之债就真没有最后还清的时候吗?小令最后一句“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说得很明白,这种机会还是有的,就是所有的欠账,尤其是占最大头的“本钱”,只有在见到自己所爱恋着的意中人的时候,才算付清,一笔勾销。

在常清君看来,这个所谓的“本钱”,其实就是两人终于相见之时的共度美好时光的缠绵相处,换句话讲,有了这种无价之宝一般的恋人相会,那之前由“相思”而欠下的无论多少债务,都可瞬间秒还付清。

常清君云:相思欠债千回有,见面是金一次无。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0 阅读:9
此生读写伴

此生读写伴

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多年,倾情阅读,执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