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票房掉到了十年前的水平,电影人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感叹市场不好,我们要加油,却更像是在为过去的一年披上一层丧的外衣。总票房刚刚突破425亿,观影人次仅为4.3亿,简直就像回到了十年前的电影大环境。这些数字刺眼又残酷,尤其是在一些热档如春节档和元旦档高票房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电影票房大崩盘,仿佛一切都在向观众宣告电影,已经不再是最闪亮的娱乐星球了。咱们从电影的天花板再看下去:短剧,对,就是那个像流量小妖精一样迅速抢走了电影饭碗的东西,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的产值竟然突破504亿元,比电影还要多。
短剧的粉丝都像快餐店里的一道闪电,迅速占领了观众的心智,剩下的电影人,面对这种快餐式娱乐的冲击,除了嘴上说说也没啥关系,心里大概已经在焦虑着未来的份额该怎么分。再说影院吧。那些依赖高票房爆款支撑的影院,正在步履维艰,2024年,竟然有超过70%的影院可能面临关门的风险,票房低于480亿,很多影院就开始裸奔了。有人调侃,影院不再是观影圣地,而是变成了观影战争的前线。影院还敢继续给年轻人服务吗?显然,它们得想办法,不然就只能在漫天的丧气中收场。
好在,即使大环境萧条,市场依旧能时不时给人点儿惊喜。比如,国产电影的类型领域还在探讨,2014年那种惊悚片风潮再次刮起了阵风,电影《鸳鸯楼·惊魂》票房突破了1.13亿元。虽说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相对于其他大片的寒冬,这一表现仍然给了不少电影人希望。大家开始思考,是不是粗糙但有点刺激的电影更能满足观众需求?小成本,大刺激,能不能成为未来电影的突围之道?不过,最让人感到穿越回十年前的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厂不复往日辉煌。
曾经引领潮流的几家传统影企,如华谊兄弟、乐视影业等,渐渐掉队,取而代之的是猫眼影业、阿里影业这两家以平台为主的公司。阿里和猫眼联手之后,几乎让其他影企站不住脚,大家开始疑惑,这样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2025年,这三家大厂的寡头格局,能否带领市场从低谷走向复兴?恐怕还得看他们能否继续从内容出发,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说到内容创作,电影创作者们可不止要纠结于票房,更要认真思考,电影到底要不要跟观众玩在一起?
这几年,电影的所谓艺术性被过度强调,很多作品自诩为高大上,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观众需求。到底是电影要更接地气,还是要继续高高在上?对于这道哲学题,电影圈的朋友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不妨放下那些高深的艺术包袱,回归到最基础的观众喜好上。当然,不能忘了那个银发市场的潜力。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观众群体可能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爱奇艺的龚宇先生早早就嗅到了这股味道,强调未来要更加重视老年人这一新兴观影群体。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深思,电影市场的未来真的会更多依赖中老年观众的需求吗?难道我们要开始为爸妈量身定制观影内容吗?话说回来,老年人已经开始成为市场增长的潜力股,电影行业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岂不等于错失了一个宝贵的增量市场?说了这么多,2025年真的有点看天吃饭的味道。电影市场的活跃与否,或许将取决于这些电影公司能否调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双重神经。毕竟,电影这座大厦能否重建,得看谁能捉住这个时代的情绪密码。不过,别急着失望,回望过去,任何行业的崛起和衰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还相信,未来有一天,你能够在电影院里笑成傻子,或者哭成傻子,那就继续保持这种信心吧!话说回来,2025年会不会爆发一部让所有人惊艳的作品?你看好哪位导演或是哪部电影在这个困境中逆袭?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