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中有个观点:寸土寸金的上海,还保留着一些土地用来作为农业用地,是不符合经济学的,是不划算的。
从上海遭遇疫情后的表现来看,上海保有农业用地是非常必要的,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问题是要出大问题的。作者在书中也承认,现实是复杂的,单纯经济学的观点到现实中会不适应。
疫情下的上海
上海是一个拥有着几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化率非常高,人口密度非常大,这就意味着,上海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上的交流与交往才能够维持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上海发生疫情后,整座城市封闭,物流进不来,人流不出去。整座城市处于大部分封闭的状态(之所以是大部分封闭,是因为上海并不是完全与外界隔绝),尽管上海的物资保障这些也有组织,全国各地也进行了物资和人员上的援助。
但是,上海还是出现了很多人吃不到饭的情况,相关新闻有很多。甚至私底下出现了只保障户籍人口饮食需求的政策,结果就是很多务工人员肚子饿得受不了了,在社交媒体上呼吁,请求帮助。
这个现象的出现说明,上海是一个经济强市,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弱市。
繁华的上海大都市
它的经济强,那是因为有无数地方供给物资,一旦切断上海与外界的联系,上海秒秒钟崩溃;一旦遇到战争,阻断了上海与外界的交通,上海分分钟就会投降。这次疫情封城就是对这个极端情形的提前演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第一个需求是第一位的,只有满足了第一个需求,才可能谈论后面的几个。
这本书中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寸土寸金的上海,仍然保留有农业用地是非常不经济的,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提出分工促进经济效率的理论开始,整个经济就是构筑在精细化分工以提高整体效率的基础上。这个理论的优点就是确实提高了整个社会整体的效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缺点就是,一旦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产业链条的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的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产业链条。
疫情下的上海站
以高度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看起来非常强大,因为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可以造出航天飞机,可以造出航母,可以建造跨海大桥……
但是它本身又是脆弱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体都会出问题,上世纪美国航天飞机爆炸事故,就说明了这个体系的脆弱。甚至一粒小小的粮食都可以破坏整个体系。
综上,现实是复杂的,单纯经济学的观点到现实中会不适应,即便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也应该保留有农业用地,这是极端情况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