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蜱虫”有多可怕,致死率达到30%,被咬了如何正确自救?

森罗万象籍 2024-11-09 01:50:4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

想象一下,此时你正在户外的草地上野餐,愉快地享受着阳光浴。突然,感觉到皮肤上有一丝奇怪的痒感。你低头一看,发现竟然是一只小小的蜱虫!如果此时你只是毫不在意地把它弹开或者拍死,那你就中了它的计。

因为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实际上可能是你健康的隐形杀手。尽管蜱虫的身材十分娇小,但携带的疾病却可能让人丧失生命,致死率高达30%。看到这里,你或许想问,为什么被小小的蜱虫咬了,受的伤害如此之大呢?那被咬了的自己又该如何自救呢?

蜱虫介绍

蜱虫,这种看似陌生的昆虫生物,实际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从它最为我们所知的如狗豆子、壁虱、牛虱、草爬子等一类俗称就可见一斑。

蜱虫属于蛛形纲,形态上呈椭圆形,棕褐色居多,常覆盖有盾板。其中,雄蜱的盾板几乎可以覆盖其整个背面,雌蜱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间,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

蜱虫自出生以来,无论是幼虫形态还是成虫形态,就以寄生在各类脊椎动物乃至人类身上吸食其血液为生,可以认为其是一种”小型暂时性寄生虫”。

它们没有吸血时,腹背呈扁平状态,背面稍稍隆起,体型在2到10毫米之间浮动;但喝饱血后,腹背便会胀大起来,呈像赤豆或蓖麻子状,体型可长到大约30毫米。从总体来看,蜱虫仍属于身材娇小的小型节肢动物。

分布上,蜱虫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存在八百余种,广泛分布于草地、森林和灌木丛等生态环境中,尤其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中更为常见。在我们国家,蜱虫大约有一百一十种。

它们一般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硬蜱通常更为常见,也是引发大多数蜱虫传播疾病的主要类型。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蜱虫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蜱虫,因其寄生特性,身上通常携带有上百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有布鲁氏菌、土拉弗朗西斯菌等;病毒类型就涵盖有汉坦病毒、出血热病毒等;寄生虫有泰勒虫、巴贝虫、立克次体、肝簇虫等。

蜱虫危害

蜱虫可造成的伤害,从浅层来看,攻击力似乎比那些讨人厌的苍蝇和蚊子更弱,表现出只会叮咬我们的皮肤以吸食血液的样子。

于是,这让我们对它自然而然地放松了警惕,觉得它看起来仿佛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身上往往潜藏着巨大的疾病传染风险,对于我们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作为多种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蜱虫身上所携带的那些病原体(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会通过其对人或动物表层皮肤的吸血过程进行疾病传播。

目前,为大家所知与蜱虫有关的常见传染病包括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巴贝斯虫病等等。

蜱虫的叮咬通常不易被察觉,因为蜱虫在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使受害者感觉不到痛感。蜱虫通常会在皮肤上寄生数小时甚至数天,逐渐吸食血液。

在此期间,感染的病原体可能通过蜱虫的唾液进入人体。这些病原体在初期活动可能并不活跃,所以只在人的皮肤上表现出轻微症状,如红肿、瘙痒和发热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叮咬的皮肤红肿范围会不断扩大,出现流脓或出血反应,感染的症状就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包括恶心、呕吐、关节疼痛、发高热以及其他身体反应,严重时可能造成局部瘫痪,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这些症状的产生与蜱虫的叮咬有很大关系,蜱虫通过这个叮咬行为将病原体“送”入了人体体内,造成白细胞数量减少,人的免疫力也下降,因而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

已知由蜱虫传染导致的平均死亡率占了7.3%,有些传染病致死率更是达到了30%,更可怕的是还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可见其危害性之大。

以莱姆病和蜱传脑炎为例,莱姆病的引起主要是由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所造成的细菌性感染。具体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身体疲劳以及皮肤上出现有皮疹等。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人的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出现严重问题。蜱传脑炎则是由蜱虫所携带病毒引起的感染,这种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感染后的人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性休克,甚至死亡。

救治措施

如果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万不可掉以轻心,措施采取的及时有效性至关重要。

首先,立即移除蜱虫。相比于苍蝇、蚊子,蜱虫更喜欢长久地待在宿主皮肤上,用头深深扎进宿主皮肤里进行血液吸食。

此时,最好不要用手或者拍子直接操作,因为很容易造成蜱虫“身体爆炸”释放出更多的病原体或者残留其部分身体组织在我们的皮肤里,增加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最好的方式是使用那种细而尖的镊子,沿着皮肤表面,避开其腹部,对准蜱虫的头部慢慢拔出,确保将蜱虫的全部部分都得到有效移除。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涂抹乙醚、点燃蚊香、涂抹松节油等方式,以达到刺激蜱虫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让它自己主动松口脱落。

其次,及时清洁伤口。解决完蜱虫后,马上用肥皂和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并使用医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进行伤口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最后,观察症状反应。病原体产生反应前存在潜伏期,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发热、红疹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

结尾

蜱虫虽然小,但其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小觑。了解蜱虫的特性、传播的疾病及其危害,能够帮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做好预防,减少被蜱虫叮咬的风险。一旦被蜱虫叮咬,及时处理和就医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健康。

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希望大家都能更加重视蜱虫带来的健康风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2

森罗万象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