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一个朋友提起自己回老家花了多少钱。
他叹了口气说:“一年辛辛苦苦赚的钱,回趟家就蒸发了小半。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今年春节时的经历——年薪80万的我只带了5000元现金回老家。
或许你会觉得这很奇怪,收入这么高,为什么只带这么少?
说起来,这全是因为妻子的一句话:“少点喧哗,能省则省。
”简简单单,却让我在这次返乡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次“惨痛”的春节返乡经历去年的春节,我和妻子回老家时满怀期待,想着带孩子看看乡村,一起过热闹的年。
然而那一次经历,却成了一场“经济危机”。
从走进老家第一天起,各种宴席、红白喜事的请帖接踵而至:表弟要结婚,堂姐生了孩子,还有亲戚搬新家……随份子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不仅如此,亲戚们知道我在城里工作,收入还不错,都悄悄地向我开口借钱。
四叔想着要盖新房,堂妹说要创业,甚至村里的邻居也跑过来说急需贷款渡过难关。
那时,我和妻子刚在上海供了一套房,生活支出压力也不小,却不好意思当面拒绝他们。
这一趟下来,我们花尽了带回家的积蓄,还额外搭进去了年后几个月的生活费。
返城路上,我们神情黯然,心里思考着:难道回老家就永远避免不了这样的“支出”?
今年准备回老家时,妻子对我说:“咱们就带5000元现金吧。
”这个提议让我犹豫了一会儿,去年花了那么多钱,今年才带这么少,会不会显得不够热情?
妻子笑着解释:“我们不是不愿尽情分,而是要避免去年的窘境。
再说,带少量现金有个很好的借口——就说银行系统年检,转账不方便。
”听了她的解释,我觉得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就答应试试看。
回到家,四叔果然又向我提了借钱盖房的事情。
“侄子啊,听说你在上海年收入几十万,借点钱给四叔盖房呗,明年就还。
”听完,我按照妻子教的方法回答:“四叔,这次回家我们带的现金很少。
上海生活也有压力,手头确实周转不开。
”他显然有些失望,但我解释银行年检,年后再帮忙转账,他也没再多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亲戚的各种请求一一而至,包括堂妹婆婆生病急需钱治疗。
小馨点头说:“我们一定帮忙,但身上没现金了,只能回城后想办法。
”那一晚,我们向堂妹说明了回上海后会尽量安排帮助她。
她感动得差点落泪,但这种处理方式却不至于让别人觉得我们的好心是“理所当然”。
这次的返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亲戚面前保持分寸,但也让我看到农村亲情背后隐藏的问题。
部分借钱的背后,是不少家人生活的真实困境,比如堂妹婆婆的医疗费,大伯对儿子买房的着急,还有村支书刚刚提出修祠堂的捐款需求。
我知道,自己可以暂时避免尴尬,但家乡的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
在回城的路上,我忍不住和妻子聊起了这个问题:“光拒绝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是不是能做些实事,让这些亲戚的生活得到改善?
”小馨听后点点头,说:“要不明年我们可以捐助一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或者支持一些村里的公共项目,这样大家的钱花得有意义,也更能尊重实情。
”
年薪与亲情的平衡之道回到上海后,我一直在回忆那些请求背后的家乡故事。
这次返乡,让我和妻子明白,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智慧去面对人情世故,同时也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当我再回想起妻子那句“少点喧哗,能省则省”时,我已经不再用“省”这个字来看待这次的经历。
反而,它让我懂得有时候,以巧代力,在缓解自己压力的同时,也能用更有诚意的方式守护这份浓厚的亲情。
明年再回老家时,我和妻子约定:不仅带上智慧和爱心,还会尝试为家乡贡献属于我们的那份力量。
谁说年薪和亲情不能平衡呢?
关键是在于你能否找到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