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相继召开“向上争取工作会议”。这是怎样一种会议?其背后又是怎样一种逻辑链条?
从山东某市“争取到国家级、省级政策项目180个”的亮眼成绩,到辽宁某左县委书记强调“挤进国家和省市‘盘子’至关重要”,再到浙江磐安县出台《向上争取项目工作考核办法》等等。这种“跑部进京”公开向中央或省级政府“要钱要项目”的现象已经形成一套成熟机制。

一、资金与项目: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
这种现象的集中爆发可追溯至2000年代初。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塑,地方政府逐渐面临“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困境。
2006年江苏高邮市的一份讲话就坦言:“财政仍是吃饭财政,保工资仍是头等大事”,并明确提出“聚财必须向上争取”。这标志着地方政府开始系统化争取上级资源。
促成这一现象的驱动因素有三:
第一是财政压力:地方税收留成比例低,如增值税中央与地方按75:25分成。而民生、基建等支出责任持续增加。
第二是政策机遇:国家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国债、政策性贷款等方式释放数万亿资金。例如2023年仅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规模就达4.1万亿元。
第三是竞争倒逼:当某县争取到高铁站项目,相邻县市若不跟进就可能被边缘化,形成“不争则退”的博弈格局。

二、被地方政府盯上的“真金白银”有哪些?
地方政府瞄准的上级资金主要分为三类(以2024年政策为例):
中央预算内投资: 某县争取1.2亿元老旧小区改造资金 ☞ 每1元财政资金能带动3-5元社会投资。
专项债券: 咔左县2023年获批8亿元产业园区债 ☞ 债券资金用于基建,直接提升土地价值30%以上。
政策性转移支付: 金香县获2.3亿元乡村振兴补助 ☞ 用于农业产业园,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
具体到项目领域:
- 基建类:交通,如高铁配套建设;水利,如防洪工程;新基建,如5G基站。
- 产业类:专项技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
- 民生类:教育医疗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 生态类: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生态补偿金等。
以山东某州区为例,2023年争取到13个“全市唯一”项目,包括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智慧物流枢纽等,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三、地方政府的“向上争取”策略
透过各地会议文件,可梳理出一套精细化操作体系:
1. 政策解码:如那山市中区要求“逐字逐句研究国省文件,找准‘两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机遇”。
2. 项目包装:咔左县将普通道路扩建包装成“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成功率提升40%。
3. 情感投资:金香县派干部到省厅挂职,“既学政策又建人脉”,某县领导一年赴京对接超20次。
4. 考核激励:旁安县给争取到省级项目的部门考核加0.5分,未完成者扣分,直接影响干部晋升。
这种机制化运作成效显著。江苏某县测算显示,每投入1元争取经费,可撬动78元上级资金。

四、“向上争取”的双刃剑:繁荣背后有隐忧
尽管向上争取带动了地方发展,但也衍生出一些问题:
- 项目泡沫:为凑指标仓促申报,某县工业园获批后长期闲置,成为“纸上园区”。
- 区域失衡:2023年东部某省60%的专项债流向GDP前五的县市,马太效应加剧。
- 债务风险:配套资金要求导致隐性债务,某县为匹配1亿元中央资金,举债3亿元引发财政危机。
五、政策或有调整转向:从“要资金”到“要机制”
当前政策已显现调整信号:
- 精准性加强:2024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非重点项目不予受理”,倒逼地方提升项目质量。
- 全过程监管:中央预算内投资实行“在线监测”,资金挪用将被终身追责。
- 市场化配套:鼓励PPP模式,某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后,政府资金压力减少70%。

六、向上争取: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向上争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财政体系的产物,既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智慧,也暴露了制度性矛盾。正如某县委书记所言:“争取不是目的,用好才是关键”。
未来,如何在政策红利与地方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上下共同面对的深层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