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证你没见过这么美的鱼灯!它的来历你知道吗?

燕云百事通 2024-03-18 08:55:35

说起《燕云十六声》,我们都知道故事背景设定在五代十国与宋代的交替之时。这是一个复杂且动乱的年代,很多人就以为燕云里到处充斥着黑暗,然而,在《燕云十六声》中也不乏一些“人间烟火”的景象。比如在之前黄钟测试开启时,官方发布了一条5分钟的PV,在视频的结尾,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夜空中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神态生动、色彩鲜艳的“鱼灯”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著的《青玉案·元夕》描述的便是这样的景象。这其中的鱼灯与龙灯,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透光游鱼】

“以鱼为型,以竹为骨,通体透亮,摇曳生姿”。鱼灯,作为传统民俗舞蹈的道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倾慕。了解鱼灯制作技巧后,就会发现每一个制作步骤都彰显了非遗传承手工艺人的艺术智慧和严谨匠心。

鱼灯制作的工艺繁复,从开竹扎架、涂纱、扪纱、到描鳞着色、嵌眼装灯,每个步骤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鱼灯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舞鱼灯时,村民以队伍形式参与,人数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等,每人手持一鱼,内燃蜡烛,表演队的变化多样,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精彩套路,表演队形也包括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使得整个表演充满变化与活力。“鱼”“余”谐音的寓意使鱼灯成为年年有余的象征,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鳌鱼传说】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定宁越后,在建康(今南京)登基,国号定为明,即洪武皇帝。他派遣徐达率军北上征辽,胡大海则负责经略浙东,以驱逐倭寇并保障民众的安全。在历史歌谣中记载着:“正月里来闹鱼灯,洪武兵马到浙东。先行大将胡大海,殿后督军常遇春”。胡大海在浙东沿海修筑城池,建立营寨,积极训练士兵以抵御倭寇。

倭寇为了侵占我国领土,掠夺人民财产,在浙东沿海集中战船和火炮,摆开战场。他们利用战船的优势和武士道精神,趁着涨潮向明军发起攻势。当时,明军刚开始学习海战,又逢潮水上涨,逆流而战,难以抵挡。然而,就在此时,狂风骤起,巨浪滔天,潮水突然退去,将倭寇冲得人仰马翻。同时,一群鲨鱼、马鲛和海鳗也游来,撕咬倭寇。胡大海抓住这一战机,奋力冲杀,最终取得胜利。

战斗胜利后,胡大海不解潮水为何会突然退去,便询问了一位老渔民。老渔民告诉他:“海龙王辛勤布云降雨,保佑着我们百姓。而鳌鱼则掌管潮水的涨落,确保船只的安全出入。这次潮水退去,是鳌鱼在帮助大明朝。”胡大海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廷,洪武帝听闻后十分高兴,便赐予鳌鱼龙头鱼身的形象,封它为安海神。自洪武二年(1370年)起,石浦地区在节日庆典和重大活动中,都会让龙灯先行,龙头鱼身的鱼灯紧随其后。这一传说也成为中国渔村开业庆典中的重要元素,代代相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神龙翔舞】

而另一方面,龙灯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其形式独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技艺高超,一直以来以其千年传承而长盛不衰。龙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舞龙灯蕴含着祈年之意,是人们向神龙祈福的方式之一。

舞龙灯,不仅是一种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龙灯之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对于古人而言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如今,舞龙已经演变成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舞龙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结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鱼灯点亮的那一刻,仿佛是神话中的场景真实存在。鱼灯与龙灯,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今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闪耀着光芒。年轻的族人接过鱼头的重任,延续着古老智慧,在晚上,锣鼓喧天,烟花绽放叫醒了沉睡的大鱼。一夜间,鱼龙舞动,年的图腾在烟花灿烂中栩栩如生。

0 阅读:5

燕云百事通

简介:更的慢但精,等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