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高墙?——从湖南汉寿“无围墙政府”看基层治理的破与立

志邦你好 2025-03-25 18:42:54

一、高墙之内:权力符号与民众隔阂的历史困局

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院墙高深”的机关大院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心理鸿沟。围墙阻隔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种“官民有别”的等级观念。湖南汉寿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集体拆除围墙的行动,看似是对物理屏障的清除,实则是对这一传统治理模式的颠覆。

汉寿县委、县政府大院的围墙拆除后,市民可自由出入办公大楼,停车位免费开放,甚至能在下班后于院内散步、打羽毛球18。这种“无门槛”的开放姿态,直接挑战了“衙门深似海”的刻板印象。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拆墙是否会影响行政效率?公共安全如何保障?这些质疑背后,折射出对“开放政府”的深层疑虑。

二、拆墙透绿:一场城市空间与治理逻辑的双重革命

汉寿的“拆围透绿”工程始于2022年,其目标直指城市空间的重构与治理逻辑的转型。

从封闭到共享:公共资源的再分配围墙拆除后,机关单位的停车场、绿地、休闲设施向市民开放,新增1.2万个免费机动车位和1.3万个非机动车位,交通拥堵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18。这种“资源让渡”不仅缓解了民生痛点,更将政府资产转化为公共福利,打破了“公地私有化”的痼疾。从管控到服务:治理思维的进化汉寿的拆墙并非“一拆了之”,而是配套了老旧小区改造、监控设备加装、绿地景观升级等措施9。政府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通过空间开放倒逼职能转型。例如,涉企审批推行“全程代办”,116项事务30分钟内办结,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38。从割裂到融合:城市美学的重构拆除115处围墙、打通9个连片老旧小区、复绿9万平方米,汉寿以“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为目标,将城市从“功能分区”转向“生活共同体”19。这种美学变革,本质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哲学的践行。三、争议与挑战:开放政府的“副作用”是否可控?

尽管汉寿模式备受赞誉,但其面临的争议亦不容忽视。

安全隐忧:开放是否等于无序?有观点认为,机关大院开放可能增加治安风险。但数据显示,汉寿老旧小区加装监控后盗窃率下降,消防通道畅通性提升9。可见,安全问题的核心并非物理屏障的存在与否,而是管理能力的强弱。成本负担:公共资源能否持续共享?免费停车、绿地维护等需要财政持续投入。汉寿通过棚改地块开发、边角地利用等方式降低成本,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仍是考验89。形式主义:拆墙是否沦为政绩表演?部分地区曾出现“为拆而拆”、忽视后续配套的案例。相比之下,汉寿将拆墙与营商环境优化、弱势群体帮扶等结合,形成“民生七张名片”,避免了形式化陷阱48。

四、超越物理边界:拆墙背后的治理现代化命题

汉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拆墙不仅是空间革命,更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透明化治理:权力运行的阳光化政府大院开放后,市民可自由进入办公区域,倒逼行政流程规范化。正如汉寿工作人员所言:“以前办不成事是企业着急,现在是职能部门着急”8。这种压力传导机制,正是透明治理的成效。共治逻辑: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汉寿的困境儿童集中供养、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等举措,均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现84。拆墙的象征意义在于,它宣告了“全能政府”时代的终结,呼唤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数字化赋能:技术如何巩固开放成果?汉寿引入AI政务助手,实现审批“秒级响应”,并通过数据共享破解部门壁垒4。技术手段的加持,让开放治理不仅停留于姿态,更具备落地效能。五、结语:拆墙易,拆“心墙”难

汉寿的“无围墙政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权力主动放下身段,民生温度便能穿透高墙。然而,这场实验的终极挑战不在于拆除多少砖石,而在于如何重构官民互信、如何将开放转化为长效制度。

中国的基层治理需要更多这样的“破墙者”——不仅拆掉有形的围墙,更要拆掉思维中的壁垒。正如汉寿县委书记周功表所言:“开放是必然的,这也是发展所需”1。当政府敢于将自己置于民众的视线与监督之下,所谓的“风险”终将转化为进步的推力。

0 阅读:0
志邦你好

志邦你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