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一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建元考博 2024-02-29 10:03:54

近日,一楼主发了一张博导邮箱里统一回复几十位申博考生套磁信的截图。并配文称:老板邮箱看到的。所以说,考博,一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没到发录取通知书之前,一切皆有变数。

看到此消息的网友纷纷坐不住了,跳出来吐槽。

网友1:这种还好。那种明明内定的,还说欢迎报考才恶心。

结果,楼主的回复给网友1当头一棒。楼主回复网友1称:我老板基本是内定的。

看到此消息的网友1气不打一处来,反问楼主:那还让别人报考干吗?研究生院有规定必须有多少报考吗?

看见网友1的反问,有好心网友提醒:当然了,进面试一般要求至少1:3。

也有网友调则侃称: 防止被自己学生鸽子 哈哈!

相较于网友1的涉世未深,网友2的操作完全可以被称作考博、申博届的老司机了。

网友2直接评论称:所以也没准备一棵树上吊死,我发的邮件比你老板回信多的多!

此时,亲身经历几次考博、申博的网友3跳出来感慨称:

第一年考博导师说欢迎报考时内心活动:太好了,我要读博了!

第二年考博导师说欢迎报考时内心活动:TMD,又得再考一年!

渣导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不渣别考博,双向奔赴的渣,才能有学上,只要没见着大红戳子的录取通知书,导师说破天你都别信!

网友3能有这种痛彻心扉的感悟,看来的确是被养鱼的博导们伤害的不轻。对此,楼主安慰网友3道:是的,只要录取通知书没下来,一切都有变数!

一位观察细心的网友4插入对话称:抬头都不改。下次看见这种抬头都没改的,就默认为海王了。

楼主双手一摊回复网友4道:没办法,四五十个报考的,每个都要回复,只能复制粘贴。

善于总结的网友5看完楼上各位道友的精彩发言后总结到:考博、申博学生与导师互渣才是常态啊!

准备申博、考博的同学,从上文网友之间的对话,就应该能体会到考博、申博的内卷与不易。

那么,考博、申博为何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1. 考博、申博竞争激烈,选择多个目标,才能提高考博、申博上岸率。

竞争激烈体现在博导招生名额有限,考博、申博人数却越来越多。每个博导一年最多仅1~2个名额,尤其是这些名额可能还要给直博、硕博连读学生。而据文济考博辅导老师反馈(博士研究生在读),未来一些博导的名额可能会从每年的1~2个,变成2~3年才有1个。

而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99.5万人,较2018年增加6.5万人。而2020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达到115.6万人。博导每年考博、申博的名额极其有限,而考博、申博学生却逐年增加。因此,考博、申博不吊死在一棵树上,才是明智的选择。

2. 不同高校的录取标准不一样,择校时高、中、低搭配,上岸成功率才会更大。

国内的985高校早已全部采用申请考核的方式招生了。申博的录取标准更看中考生的论文、技能、攻博计划书、英语、与博导研究方向的契合度等。申请考核制,对考生的英语成绩、论文发表都会有硬性条件。这会卡掉一批不符合条件的申博考生。而不少采用普通招考的院校,则对考生的论文与英语成绩都没有特殊要求。依旧会采用择优录取笔、面成绩优异的考生。

不管是申博还是考博,每个院校并没有一致的评分标准。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考生在不同学校考核或考试的分数会不一样。再加上考博、申博各个院校自主招生的时间基本不一致,这就给考生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更多院校。因此,考博、申博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也是考试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

上面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阐述考博、申博为何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那么,博导们又是如何看待考博、申博学生的“海王”行为呢?

对于考博、申博考生的“海王”行为,深谙社会运行法则与人性弱点的博导们通常会持开放和多元的态度。这是因为博导深知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理解每个考生的背景、兴趣和能力都有所不同。

博导虽然希望看到考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学术追求,但同时也欣赏那些能够在不同领域和研究方向之间灵活变通的考生。这样的考生通常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博导也深知考博、申博的竞争激烈。因此,好的博导还会鼓励考生在报考时制定备选方案,做好多方面的准备。这不仅可以增加考生的成功机会,也可以让考生在失败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最后,博导在选拔博士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也会考虑考生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过于执着或缺乏变通一方面可以是优点,一方面又会是缺点。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这就很关键。

整体看来,考生在考博、申博的过程中,有备选方案和多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毕竟,时光易逝,只有尽快地提升与跃迁,才能在奋斗的年纪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0 阅读:0

建元考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