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伸手问父母要钱,为什么总有负罪感?真相背后,令人深思…

诺妈家有男宝娃 2023-09-06 11:27:01

在和父母不联系的日子里,我都过得很快乐,但是只要一联系,我一定会处于一个极度悲伤的过程。”

刷到一个女孩的哭诉,初听很诧异,再听却触动,深感同情。

女孩回首读书生涯,从初中、高中,到大学,足足十年,她都是带着满满的愧疚感,倔强而又卑微地生活着,原因只有一个: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

“我挣钱很辛苦。”

“我养你很辛苦。”

“我工作很辛苦……”

每次要钱,父母都会说很多很多,让她倍增负罪感。

为了省钱,读高中的时候,她在食堂打分量很轻的折耳根。可即便如此,一周还是要50元的生活费。她每伸手要一次,每被数落一次。上了大学,女孩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兼职打工,可收入菲薄,她还是需要父母部分补助,依然是每要一次,每被数落一次。

女孩说,她其实并不想开口问父母要钱,可现实如何让一个还在读书的她去找钱?

一边说,一边不断擦拭眼泪,女孩的伤心溢出屏幕。她理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无法理解父母为了要儿子,连续生4个孩子的做法;身为老大的她,并不觉得那都是她的错……

这一幕,令人心疼,却也揭开无数子女家庭令人无法忽略的现实问题:孩子开口向父母要生活费,为什么那么难?

01问父母要钱,有多难?

视频中哭诉的女孩家境不好,可家境好的孩子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就很顺心吗?

知乎有个树洞:向爸妈要生活费,难受的人,多吗?

有个大三艺术生匿名回答:“每次要生活费,我都感觉自己在犯罪,在用道德绑架父母。”

按理说,这位女孩家境尚可,父母做生意,自己又是家中的独女,用她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可即便如此,在给“生活费”这件事上,她的中产父母一样不爽气。

每个月生活基础费1200元,每次问妈妈要,妈妈都会有意无意忽略领头,转给她1000。有一次,她忍不住舔着脸问妈妈再补200元,妈妈却阴阳怪气地数落她:“你怪厉害的啊,一个月1200,一天40块钱生活费……”

妈妈一句话,堵得她哑口无言。

事实上,她在心里攒了满满一腔开不了口的话:

1200的生活费固然能够解决她吃饭问题,可学生党的生活,除了吃饭还有其他很多开支,充话费、买药品、零食、衣服、推不掉的朋友聚会……样样都要花钱,每每开口又难受又委屈。

透过话题树洞下垒起的吐槽高墙,你会发现:这并非个案,生活中,有那么多孩子处在伸手要钱的窘迫境地里,卑微长大。

另一名知乎匿名吐槽:

别说上大学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了,就算是读高中时班里要交二十块的报纸费,我妈都念叨自己赚钱辛苦,拒绝交费。

挨不过面子的她,偷偷给爷爷打电话,爷爷气不过,叫姑姑打电话给同在一个学校的堂哥拿20块钱给她……为了20块钱,兜了一圈人情,当她被堂哥叫出去给钱的时候,她觉得无比丢脸,事后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却不敢大哭。

无关家境,问父母伸手要钱,都是一件难事。

在大多数孩子的心里头,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关于“要钱”的悲伤记忆。这种无助感,成为很多孩子童年扎进肉里的一根刺,拔不掉,却感到生疼。

02用钱控制孩子,注定是一场输局

这里抛开孩子过度消费,针对孩子的合理消费,或者是在父母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消费,为什么父母常常在“钱”的份上,对孩子“斤斤计较”?

也许有人会说,父母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不给孩子花,轮不到旁人议论。

诚然,大义如此,但如果深究,在表象的背后,其实暗藏动机:因为只有在钱上,父母能够完完全全控制孩子。

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当打、骂、劝失效,挫败感会让“金钱控制”成为父母最后的杀手锏——

于孩子而言,他们渴望独立,但他们在实现独立前,几乎无法做到经济独立。

父母把“给钱”当作控制孩子的武器,企图让孩子归顺听话。但实际上,如果父母用“钱”逼孩子低头,十个父母,九个会输。

我想起家弟读高中那会,曾有一段时间,因为与母亲争执,母子俩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天,老妈电话给我,很颓丧,又很担心。她告诉我:弟弟已经快一个月没跟她说话,也没问她要生活费了。

妈妈和弟弟发生争执的事儿,我知晓一二。那个周末,住校的弟弟回家,俩人因为琐事吵起来,老妈气不过,怼弟弟:“你以为自己长大,翅膀就硬了?有本事自己生活!”

吵完当下,老妈有意不搭理弟弟,她在等儿子向她低头认错,可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就像一头犟驴,逆鳞不可触。

一开始,老妈还不在意:儿子再倔,也总得开口问自己要生活费吧?

可左等右等,直到弟弟返校了,他都没有开口(松口)。弟弟扬长而去,老妈措手不及。

第一周如此,第二周如此,第三周,依然如此。

老妈终于坐不住了,她既生气儿子不肯认错,却又担心没钱的儿子该怎么过日子?于是电话给我诉苦,我则当天匆匆请假,从市里赶回乡镇,揣着钱给弟弟送去。

我犹记得当时站在校门口问弟弟:“如果我不来送钱,你就这么一直不开口?”

“不开。”他回答干脆,没有任何犹豫。

“那你怎么过日子?”我继续追问。

“先借着,以后不知道。”他依然倔强地回答。

当然,矛盾最后解决了,我作为和事佬,接连几个周末赶回家,撮合母子俩和好。打那以后,我发现,我那强硬了几十年的妈妈,终于在儿子这个对手上认输了。往后的日子,他俩即便也有争吵,但老妈常常先退一步,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用给钱的优势逼孩子低头,十个家长,九个都会输。

如今我回头想,如果当年不是我从中调和,我的弟弟在被逼急的情况下,他会怎样自处?

我还想起了一个邻家哥哥,多年以前,也是在和弟弟差不多大的年纪时,因为要钱父母不给(一个别人看起来还算合理的要求),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他都没有回家。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个哭诉的女孩一样,向父母低了头,但是“钱”带给孩子的伤心,将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痛。

要钱=屈辱=痛苦,如果孩子长期被要钱的屈辱感包围,却又无力反抗,慢慢地,孩子要么隐藏起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在小心翼翼中委曲求全,或铤而走险,用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

那些在童年时形成的观念,会根深蒂固存在孩子心间。

诚然父母是对孩子无私的付出者,但父母们,切不要将用“付出”作为裹挟对孩子实施控制,这只会让亲子关系发生裂痕,哪怕用余生去修补,都无济于事。

03“要钱”与“被要”,是一场博弈

行文至此,并非为孩子要钱行为开脱,而是聊一聊“要钱”与“被要”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伸手向父母要钱,却其实,他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从本质来讲,孩子是依赖父母,信赖父母的。

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忽视或轻视孩子伸手要钱这件事,父母的不同对待方式,都会影响孩子未来无法预知的走向。

· 并非无原则地满足

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孩子要钱时,父母大方给予,不让孩子在金钱方面受任何委屈,这种看似豪爽的爱的给予,反而容易养成“白眼狼”孩子。

没有原则的满足,只会让孩子觉得要钱理所当然,到那个时候,父母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 不可凡事讲条件

但凡孩子伸手要钱,父母就逮住机会提条件,哪怕是孩子正常的消费需求,父母都不依不饶,以付出为裹挟,试图控制孩子,这样的方式,到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 哭穷只会两伤

怕孩子挥霍用钱,怕孩子不懂生活的辛苦,孩子每开口,父母即便满足,却总向孩子倾倒“辛苦之水”,哭穷的方式,只会增加孩子强烈的愧疚感,孩子不敢要,不配要,活在自卑的状态里,无法自拔。

···

说到底,给钱讲究“度”的把握,给多给少,满足或拒绝,考量父母的智慧。

父母不谈钱色变,却能够培养孩子敢于要钱的勇气,父母在能力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钱不是洪水猛兽,钱成为亲子关系的黏合剂,父母给得诚心,孩子拿的舒心,这或是最佳的适度。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养育、学习成长!分享知识干货,一起学习成长

0 阅读:128

诺妈家有男宝娃

简介: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