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 1994 年的一次家庭聚会说起。高定新的岳父大老远从湖北红安跑到河南新县看望女儿。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聊天的话题就打开了。不知道怎么的,就聊到了湖北红安的烈士陵园。岳父突然来了一句:“对了,陵园里有个烈士跟你们高家一个姓,叫高德福。” 这话一出口,高定新就像被雷劈了一样,脑袋 “嗡” 的一声,“高德福?那可是我爷爷啊!”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高定新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赶忙追问岳父:“爸,您没记错吧,真叫高德福?” 岳父一脸肯定:“怎么会记错,陵园里能叫得上名字的烈士就那么几个,错不了。” 得到确认的高定新兴奋得不行,立刻冲进屋里大喊:“爸!细爷爷有消息了!” 高厚学听到这话,手忍不住地抖,眼泪一下子就模糊了双眼。他想起了父亲高德焱生前为了找弟弟,四处奔波的身影。
时间回到 1929 年,那年高德福才 20 岁,听到红军征兵的号召,啥也没犹豫就报名上了战场。走的那天,高厚学和姐姐死死抱住叔叔的大腿,哭着不让他走。嫂子伍汉清强忍着泪水,递上一双自己亲手做的新布鞋,嘱咐他一定要平安回来。可谁能想到,这一分别,就是永别。从那以后,高德福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点消息都没有。1932 年,高德焱听说弟弟在红安负伤,急忙赶过去找,可到了地方,问了一圈,愣是没人知道弟弟在哪儿。往后的几十年,高家人跑遍了大江南北,问了无数高德福当年的战友,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高德焱到死都没能找到弟弟,成了高家最大的遗憾。
现在,高厚学和高定新得知了消息,那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高定新握着父亲的手,坚定地说:“爸,咱现在就去红安!” 第二天一大早,高家父子就踏上了去红安的路。一路上,他们心里既兴奋又紧张,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线索,可又害怕是一场空。
到了红安县烈士陵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熊家咀村的烈士墓区。一位叫姜能山的老人迎了上来,他是这儿的义务守墓人。姜老带着他们很快找到了高德福烈士的墓碑,那饱经风霜的石碑上,“高德福烈士之墓”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高厚学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高定新也红了眼眶,百感交集。
姜老接着给他们讲起了高德福烈士的故事。1931 年,高德福所在的红军部队和国民党军在红安激烈交战,高德福在战斗中英勇杀敌,不幸负了伤。战友们把他送到熊家咀村陈明志家里养伤。陈明志尽心尽力照顾,可当时条件太差,高德福的伤势越来越重。他迷迷糊糊的时候,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回家,要找家人。可第二天早上,他还是因为伤势过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陈明志把他安葬在村后的小山岗上,和其他红军烈士长眠在一起。当年高德焱没找到弟弟,可能也是因为当时形势太紧张,村民们怕敌人打探消息,不敢随便透露。
高家父子听完,心里悲痛万分,跪在墓前,倾诉着这些年的思念。等他们情绪稍微平复,就向姜老表达感谢,还想给点钱表示心意,姜老却婉拒了,他说:“他们是革命先烈,是真正的英雄,守护他们是我一辈子的责任和荣耀。”
姜能山老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陵园,和他的经历也有关系。他父亲姜德善也是红军战士,在他出生前就牺牲在了战场上。姜能山从小听着父亲战友讲的革命故事长大,那些先烈的事迹,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20 岁那年,他做了个决定,义务守护村里的烈士陵园。那时候的陵园条件特别差,墓碑字迹模糊,杂草丛生,连围墙都没有。姜能山就一个人默默打理,修墓碑、除杂草、扫墓。
有段时间,村里有人说这些荒坟地浪费,不如开垦种地。姜能山一听就火了,怒斥道:“这里埋的都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你们怎么能忘了他们,怎么敢打扰他们安息!” 就靠着这股子倔强劲儿,姜能山保住了陵园。这么多年,他把陵园当成自己的家,风雨无阻地来照顾。每到清明、春节这些重要节日,他都会早早来祭拜,上香、擦拭墓碑。他的家人也都支持他,经常一起来帮忙。
在姜能山和村民们多年的呼吁下,2011 年,政府开始重视这座陵园,投入资金全面修缮。新建了围墙和大门,重新安置了墓碑,陵园焕然一新。现在,这儿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学生来听姜老讲革命故事,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