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军封锁线女儿啼哭,洪学智:把孩子留下!妻子:你怎么忍心?

一个用心的史迹 2024-04-07 03:01:51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1951年6月,看到妻子寄来的信,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高兴的是手舞足蹈,12年啦,他寄养在老乡家的女儿洪醒华,终于是找到了!

因为太高兴,他激动的夜不能寐,拿着妻子写的信和醒华的照片反复看,看完,他开始提笔写信,信是写给洪醒华养母白艮翠的:“白大姐,是您用心血养育了醒华,我们永远铭记您的大恩……”。

写完信,洪学智还拿出800块钱,和信一起装进信封,打算天亮就给白大姐寄过去。

800块钱,在当时是个大数目,可无论多少钱,都无法报答白艮翠抚养女儿的恩情,这一点,洪学智很清楚,他只能聊表谢意罢了。

他永远无法忘记,当年丢下女儿的场景,也永远无法忘记,当年妻子的含泪质问:“你……怎么忍心?”。

那是1939年7月,洪学智接到指令,让他这个红军大学第五分校的副校长,与罗瑞卿一起,带领1000多名学生,前往太行山根据地,开办抗日分校。

从延安到太行山,得从碛口过黄河,然后经离石、方山、娄烦、阳曲,才能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阳曲!

阳曲是太原的北大门,同蒲铁路也从这里经过,而且还是延安与晋察冀之间的咽喉要道,日军在占领这里后,在同蒲铁路北线增加岗哨,遍设炮楼,封锁的十分的严密。

洪学智本想把刚刚生产的妻子张文和尚在襁褓的女儿留在延安,可无论怎么劝说,张文都不肯,非要带着女儿,跟他一起去太行山,无奈,洪学智只能答应。

7月10日,延安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上万人敲锣打鼓的欢送下,他们一行千余人浩浩荡荡上路了。

队伍出发没多久,女儿醒华便生病了,开始发烧紧接着又得了红眼病,在路过一个小镇时,张文带着女儿去找大夫看病,令她惊讶的是,当地老百姓竟然问她这个小孩子丢不丢!

这话让张文感觉莫名其妙,自己生的孩子,哪能随便丢?回到部队后,张文就把这个“笑话”,说给洪学智听。

然而,洪学智却没有笑,他只是看着忙碌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眼中满是不舍,作为一个10多年的老革命,他当然知道老百姓为什么会这么问,这是……无数个红军夫妻心中的痛。

很快,他们再次出发了,他们翻过吕梁山、云中山,到了忻县附近的磨庄、豆罗一带,这里已是敌占区,想继续向前,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根据外出侦查的同志们带回的情报,罗瑞卿、洪学智等人分析后,决定晚上行动,突破封锁线。

这么多人,当然不能一起行动,他们把学员分成了数个小女,男生负责带领保护女生,确保无人掉队,他们还宣誓,要是不幸落入敌人手中,宁肯义死,绝不变节!

对于队伍中带孩子的母亲,罗瑞卿还表情严肃的警告他们:“一定要保证孩子不哭不闹不暴露目标,如果出了事情,唯大人是问!”。

听到罗瑞卿的话,洪学智是心头一沉,不由看向抱着孩子的妻子。

当天晚上,众人出发了,张文跟洪学智一队,她骑着马,抱着孩子走在后面。

突然,在经过一个陡坡时,张文一个不小心,从马上掉了下来,孩子受到惊吓,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听到哭声,洪学智立马往回跑,等他找到妻子,妻子已经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哭声也已经止住。

看着妻子被吓得苍白的脸,洪学智嘴唇颤抖,过了良久,还是说出了那句最不愿意说出的话:“把孩子留下吧!”。

这话让张文呆立当场,过了良久,她才哽咽着道:“你怎么忍心?”。

“这里离铁路不到20里,夜里安静,声音可以传出去很远,这么多同志,出问题就麻烦了!”,洪学智只能耐心给妻子解释。

听洪学智这样说,张文只能紧紧的抱住自己的孩子,拼命摇头,可这个时候,孩子又开始哭了,怎么哄都不行!

见状,洪学智也不多说,一把从张文手中抢过孩子,头也不回,扭身就走,张文则立马爬起来,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在往前走了一段时间,他们看到了一户亮着灯火的人家,洪学智想都不想,就推门而入。

屋里住着一对夫妇,见有人闯了进来,是惊慌失措,洪学智尽量让自己平静:“老乡别怕,我们是八路军……”。

在将苦衷说出后,老乡答应收留这个孩子,张文流着泪说:“老乡,日后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不忘您的恩情!”。

不等张文再做交代,洪学智拉起她,头也不回的便往外走,因为,他怕再耽搁下去,他就忍不住要抱着孩子离开。

因为走得太急,他原本打算留给老乡的几块钱,都忘了给了……

追上部队,洪学智问这是哪里,战友们告诉他,这个地方叫东西房山,记住地名,他就跟着部队默默上路。

一夜悄然行军,他们成功穿越了封锁线,等天亮来找妻子,洪学智看到张文正跪坐在战马前,看着孩子的尿布哭泣。

洪学智见状,是心疼不已,张文比他小6岁,虽然1933年,年仅14岁的她就参加了红军,但这种骨肉分离的情形,还是第一次遇到。

洪学智本欲上前安慰,但却被罗瑞卿拦住了:“让她哭吧,不然会憋坏的!”。

因为没有孩子拖累,在洪学智、罗瑞卿的带领下,这支队伍顺利到达太行山根据地,可是,这个孩子却成了横在洪学智、张文夫妇心头的一根刺。

1940年6月,他们的长子洪虎出生,紧接着,女儿洪彦、洪炜出生,可即便有再多的孩子,可想起被留在老乡家的洪醒华,他们依旧是心头一痛。

在山西,他们并没有待多长时间,便在组织的安排下去了河北,再然后是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高路远,他们想找都没办法去找。

抗日战争胜利后,终于能缓口气了,张文想要会山西找孩子,可未等洪学智腾出手来,阎锡山便在山西搞摩擦了,再然后解放战争打响,他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来。

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依旧很忙,时任中南军区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他,一直留在前线,指挥渡海作战,指挥海南岛战役,刚刚夺回海南岛,1950年10月,他又进了朝鲜,去参加了抗美援朝。

以当时的情形,谁也不知道朝鲜半岛的硝烟什么时候能散去,张文决定不等丈夫了,她自己返回东西房山,去寻找女儿!

1951年5月27日,张文带着介绍信,来到了阳曲县委大院,找到了县委书记郭守瑞,当听到她的来意后,郭守瑞告诉她,自己曾经见过一个红军留下的小女孩,跟张文的描述很像。

得知此事,张文激动不已,连夜就要去找孩子,被郭守瑞拦了下来,因为阳曲县离那里,足足有30多公里。

第二天,她才在县委两位同志的陪同下,骑着骡子去了郭守瑞所说的思西村,在这里,他们找到了那户人家。

当时,正式儿童节前夕,一进院子,张文就看到一位妇人,在陪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扎红花,场面很是温馨。

当得知张文来意,这位名叫白艮翠的妇女沉默了好久,才叹口气,将小女孩叫了过来:“好孩子,你看看这是谁?”。

这女孩盯着张文看了半天,依旧一头雾水,可心急如焚的张文等不了了,她一把把她拉到身边,掀起了她左边的袖子。

当看到那块熟悉的胎记,张文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女儿,她把她搂在怀里,失声痛哭:“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十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就连做梦,都在想你啊!”。

这天,张文跟白艮翠聊了好久。

原来,这位白艮翠,并非他们当初把孩子送去的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姓任,同样是好人,只是,当时他们年纪大了,女主人没有奶水,家里也穷困,没能力将孩子拉扯长大,于是,他们只能再给孩子寻一户人家,这才把孩子送到了白艮翠这里。

白艮翠对这个女孩,喜欢的不得了,给她取名红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短短两三个月,红红便长得白白胖胖,开始学着翻身,四五个月后,已经可以蹒跚学步。

白艮翠的弟弟,也在抗日时期参加了革命,跟郭守瑞关系很好,郭守瑞这才知道白家有一位八路军后代,每次来,他都会买些麻糖之类的小零食,给红红吃。

对红红,白艮翠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有好吃的,有新衣服,都是先紧着红红,她的儿子,早早就被她打发出去打工了,而红红还留在学校读书。

这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是极其少见的,白艮翠之所以这么做,只因八路军帮着他们打鬼子了,她不想八路军的后代受委屈。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白艮翠心里就开始隐隐不安了,她知道,若是红红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会回来找女儿,她也希望他们一家能团聚。

可自己养了红红十几年,她已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是真的舍不得她。

虽然心里百般不舍,但最后,她还是让张文带着红红离开了,临别之际,她把当初红红戴的那顶小红军帽和黑色绣花鞋,也一起送给了张文。

怕张文母女天黑之前,赶不到阳曲县,她早早就催促她们上路,而她,则依依不舍,直到把她们送到村口,一直目送她们离去,直到看不到她们的身影,才流着泪回了家。

跟着亲生母亲回了家的洪醒华,并未忘记她这位养母,一到沈阳,她就写信给她报平安,在信中,她对白艮翠说:“我虽然离开了,但您永远是我的妈妈……”。

与此同时,张文也给朝鲜的洪学智写了信,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洪学智是个急脾气,很爱发红,但对于分别12年的洪醒华,却异常温柔,从不说一句重话。

后来,洪醒华考入了吉林医科大学,进入了402医院工作,1984年,还当上了402医院的院长。

可即便工作再忙,她都没有忘记自己在山西的白妈妈,她多次将她接到自己身边照顾,也曾多次去思西村看望白妈妈,逢年过节,也总会给她的白妈妈寄上一笔钱,聊表孝心……

0 阅读:0
一个用心的史迹

一个用心的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