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在艺术史学方法的两个层面(实证型方法和范式型方法)中有着基础地位,离开其提供的实证材料,艺术史研究无法开展,掌握相关专业素养技能才能编撰可信的艺术史著述。
●特点:实证型和范式型层面区分相对,实际研究中相互交融、整体地起作用,关键在于切实叩探和解决具体艺术史问题。
●包含方法:具体涵盖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等方法。
一、艺术史史料学方法1. 定义:依据艺术史史料进行艺术史研究的手段,是艺术史家必备基本方法与素养之一,注重史实证据以让艺术史成为信史。
2.过程:包括发现、搜集、辨识及运用史料等方面。
3.傅斯年观点及案例:
● 观点:倡导 “史学便是史料学”,强调正确史料态度,区分直接和间接史料,重视整理史料,认为历史学家本领高低取决于此,治文学史需重史料学方法。
● 案例:
● 孔子是否 “删诗” 问题:通过对比《论语》与《史记》记载,抄录《论语》中引用《诗经》内容为证据,得出孔子对《诗》的观念等结论,体现依托史料严谨论证,不盲目跟从前人观点。
● 五言诗起源问题:分多步骤论证,各步骤均重史料学方法,参考多种史料否定部分说法,最终认定五言诗是多方面合力产物,得出关于五言诗起源、发展等可信结论,展现该方法需结合文献资料与史家综合判断、独特史识,且不排斥史家主体性发挥。
二、艺术史文献学方法1.与史料学关系:联系紧密、界限不分明,从某种意义上史料学换角度看可能就是文献学,二者侧重有所不同,文献学侧重于运用相关文献知识证明或支撑新认知。
2. 重要性及相关观点:
● 艺术史研究不能仅依托史料,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区分 “资料源知识”(类似史料学)和 “非资料源知识”(类似文献学),强调 “非资料源知识”(文献学)作用,其涵盖多学科成就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 古代文学史家程千帆强调文学史学人才素养不限于史料学,需扩展到文献学等方面;西方历史学家埃尔顿认为史学家是被史学制度塑造出来的,有相应专业特性,其观点凸显学术涵养形成的能动性。
3.刘师培、游国恩等案例体现的特点及作用:
● 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等运用 “采择” 法,凡提观点必引文献佐证,有四方面研究特点,在熟悉文献资料基础上能提取独特洞见,为文学史研究做扎实资料准备。
● 游国恩:把文献学方法视为文学史基本方法,突出文献资料可信性证实功夫,如对《采薇歌》真伪考辨,通过多方面文献学证据分析其史实依据、演变历程及可信度等。
● 其他案例(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诗化用 “行业语” 等):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比对、综合分析等考辨出艺术家、作品等史实真相,为准确理解提供可靠依据。
三、艺术史考古学方法1.背景与定义:随着考古学进展,依赖其发掘和认识新出土艺术品展示的艺术史实,把田野考古获取的遗迹和遗物视为科学标本,研究与艺术品关联性,涉及多艺术门类,有美术考古学等多种具体运用方法及更综合的 “中国艺术考古学” 构想。
2.运用步骤及案例体现的综合运用特点:
● 步骤:俞伟超提出三步骤(年代学研究、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相互关系研究、透过材料探索社会关系乃至意识形态),各步骤相互交融,通过对先秦两汉美术史考古学分析实例示范,体现该方法运用常溢出单纯范围,需综合艺术史史料学、文献学等多种方法。
● 案例:
● 俞伟超案例:从宏观角度展现透过艺术品变迁见古代世界观变迁的考古学方法运用。
● 李济案例:以微观角度,通过对殷墟石雕艺术品研讨古代人身体姿势相关问题,详细比较分析石像特征,拓展运用多方面相关知识综合阐发,体现小中见大的方法穿透力,后人补充也沿其新旧融合思路,两份案例呈现该方法不同运用情形。
四、艺术史数据学方法1. 定义及必要性:运用定量分析等获取数量依据并得出结论的研究手段,当代因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缺失(难以保证例证普遍性和代表性、难以对宏观问题准确论证、难以客观定位创作及接受态势等)凸显其必要性,能为艺术史研究提供学理性、客观性和深密度的数量依据。
2.唐宋文学案例体现的优势与短处:
● 优势:
● 唐宋诗歌版图:通过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唐宋诗坛重心南移时间规律,纠正以往看法,体现处理艺术家与出生地、时代关系及创作走势等方面数量依据的方法论优势,可证明或改变既有观点。
● 宋词作者队伍:从地域、时代分布及代际传承、艺术成就等角度研究,得出宋词作者队伍特点、发展走势、精英词人群更迭特点等结论,印证词体发展与诗体繁荣关联等情况。
● 短处:难以对艺术品本身意义解读提供新东西。
各方法综合运用情况● 艺术史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等实证型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交融、难以截然分开,艺术史家常混合使用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方法,且它们也常与范式型、门径型研究方法混合使用,旨在适配复杂的艺术史研究对象。
典型例题一、名词解释题1.艺术史实证型方法
【参考答案】
是艺术史学方法的基础层面,指运用可靠的艺术史证据去寻求实证效果的研究方法。它具体包含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等方法,为艺术史研究提供确认史实依据或证据的实证材料,是艺术史研究得以进行的根基。离开这些方法所提供的材料,艺术史研究难以开展 ,在实际研究中,它常与范式型方法等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作用。
2.艺术史史料学方法
【参考答案】
依据艺术史史料进行艺术史研究的手段,是艺术史家必备的基本素养与方法。该方法包括发现、搜集、辨识及运用史料等过程,强调以史料为史实证据,让史实说话,从而使艺术史成为信史。例如傅斯年研究《诗经》中孔子是否 “删诗” 以及 “五言诗的起源” 问题时,就严谨地依托史料证据进行论证,充分体现了这一方法的特点。
3.直接的史料与间接的史料(傅斯年观点)
【参考答案】
傅斯年将史料分为 “直接的史料” 和 “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 是指未经中间人手修改、省略或转写的史料,这类史料比较最可信;“间接的史料” 则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省略或转写的史料,因转手缘故容易被更改或加减,但有时间接史料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其可信度,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4.艺术史文献学方法
【参考答案】
与艺术史史料学联系紧密,侧重于运用相关文献知识证明或支撑某种新认知。它将中国古代的 “考据学”“小学” 等研究传统纳入范畴,研究时不仅依据直接史料,还拓展到相关文献资源。例如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运用 “采择” 法,引用当时相关文献佐证文学史观点;游国恩对《采薇歌》真伪的考辨,都是艺术史文献学方法的体现。
5.艺术史考古学方法
【参考答案】
把从田野考古工作中获取的真实遗迹和遗物视为科学标本,研究它们与艺术品的关联性,涉及美术、舞蹈、音乐等多个艺术门类。其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古学的方法,基础是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且必须与中国古代文献的分析研究相结合。俞伟超通过对先秦两汉美术考古材料的研究,划分古代美术与世界观关系的阶段;李济对殷墟石雕艺术品的研究,都是该方法的具体运用案例。
二、简答题1.简述艺术史实证型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参考答案】
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主要包括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等方法。史料学通过发现、搜集、辨识及运用史料进行研究,如傅斯年对《诗经》及五言诗起源的研究;文献学侧重运用文献知识证明新认知,像刘师培、游国恩的研究;考古学以考古遗迹和遗物为标本研究与艺术品的关联,俞伟超和李济的研究是典型;数据学运用定量分析等获取数量依据,如对唐宋文学的定量分析。
其基础地位体现在,若缺乏这些方法提供的实证材料,艺术史研究便无法开展。艺术史家凭借这些方法才能编撰出可信的艺术史著述,虽然实证型与范式型方法区分相对,但实际研究中相互交融,实证型方法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
2. 傅斯年的史料学方法在研究《诗经》孔子 “删诗” 问题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傅斯年认为孔子 “删诗” 说在史料上存在巨大疑问。他将《论语》中引用《诗经》的部分抄录作为证据,指出 “诗三百” 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若孔子删诗,不会把这个名词用得这么现成;且《论语》《孟》《荀》书中均不见孔子删诗记载,《论语》所引诗和今所见只有小异,不会当时有三千之多,郑卫桑间之诗也不应在其中。
他通过这些具体引证和综合理解,得出六点推断,进而得出孔子对《诗》的观念以及孔子未达到 “放郑声” 要求等结论,体现了依托史料证据发言,不主观臆断的史料学方法特点。
3.艺术史文献学方法与史料学方法有何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
联系:两者紧密相关,界限不分明,史料学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既需要史料学发掘史实证据,也需要文献学拓展相关文献资源,都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依据。
区别:艺术史史料学方法偏重于发掘史实证据材料去推翻已有认知、提出新认知;而文献学方法主要侧重于运用相关文献知识去证明或支撑某种新认知。史料学更注重对原始史料的处理,文献学则强调运用更广泛的文献知识,包括 “非资料源知识”,还涉及吸收其他学科成就。
4.以俞伟超和李济的研究为例,说明艺术史考古学方法的具体步骤和特点。
【参考答案】
俞伟超提出艺术史考古学方法分为年代学研究、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相互关系研究、透过考古材料探索社会关系乃至意识形态三个步骤。他在研究先秦两汉美术史时,依此划分古代美术与世界观关系的四个阶段,体现了从直观材料研究到抽象拓展深入的过程,且各步骤相互交融。
李济在研究殷墟石雕艺术品时,运用考古学方法对石像构成特征比较分析,还结合甲骨文象形字知识、其他文物、人类学和民族学资料等综合阐发。其特点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础,同时调动多方面知识,小中见大,从石像制造中见出文化风俗变迁轨迹。俞伟超的研究体现宏观特质,李济的研究体现微观特质。
5.结合唐宋文学研究案例,分析艺术史数据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答案】
优势:在唐宋文学研究中,通过建立唐诗、宋诗数据库并分析数据,能发现一些新结论。如研究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和位移,纠正了诗坛重心南移时间的习惯性看法;研究宋词作者队伍地域分布,印证了宋词的 “南方文学” 特征;研究宋词发展走势,发现其与唐诗发展走向相似及精英词人群更迭的特点。这些都体现了数据学方法能提供数量依据,证明或改变已有观点。
不足:在研究宋词时,虽能通过数据得出作者地域分布等结论,但南方作者数量多并不代表词作质量和艺术成就高,说明该方法在艺术品意义分析方面存在不足,无法为艺术品本身的意义解读提供太多新内容。
三、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深入论述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中各方法(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数据学)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服务于艺术史研究的。
【参考答案】
论点阐述: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中的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实际研究中相互交融,共同为艺术史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助力研究者更全面、准确地揭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史料学与文献学的交融:以傅斯年研究《诗经》孔子 “删诗” 问题为例,傅斯年依据《论语》等史料,通过对其中引用《诗经》内容的分析,质疑 “删诗” 说,这是史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他在研究过程中必然参考了大量其他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知识的运用,实际上也是文献学方法的体现。两者相互配合,以可靠的史料和广泛的文献为基础,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又如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运用文献学的 “采择” 法引用文献佐证观点,而这些文献本身也是史料的一部分,在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过程中,史料学方法也在发挥作用,二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其文学史研究服务。
史料学、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结合:俞伟超对先秦两汉美术史的研究,运用艺术史考古学方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美术遗迹和遗物进行年代学研究、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探索社会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参考大量的历史文献,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涉及到史料学和文献学方法。比如,依据文献记载的古代礼仪制度,去理解特定美术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又能补充和修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三者相互补充,拓展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数据学与其他方法的互补:在唐宋文学研究中,数据学方法通过建立唐诗、宋诗数据库,对诗人地域分布、创作数量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如唐宋诗坛重心南移时间等新结论。但这些数据结论的解读和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史料学和文献学方法。例如,在分析宋词作者队伍地域分布时,要理解南方作者占比高的现象,就需要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史料和文献中寻找原因。同时,考古学发现的宋代文化遗迹、遗物等,也能为文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与数据学结论相互补充,使研究更加全面。
总结: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中的各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紧密相连、相互交融。史料学提供基础史实,文献学拓展知识视野,考古学带来新的实物证据,数据学则提供量化依据,它们共同作用,推动艺术史研究不断发展,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发展演变。
2.在艺术史研究中,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与范式型方法的关系?请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明确两者关系: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与范式型方法是艺术史学方法的两个重要层面,它们虽有所区别,但在实际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实证型方法是基础:实证型方法包含史料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数据学等,为艺术史研究提供确凿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例如傅斯年对《诗经》及五言诗起源的研究,依靠对史料的搜集、辨析和运用,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史实之上。若缺乏实证型方法提供的实证材料,艺术史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范式型方法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范式型方法的引导作用:范式型方法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引导研究者对实证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解读。如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图像学等范式,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品的意义和价值。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为例,通过对艺术品图像的象征意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解读,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这是在一定的理论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型方法能让实证材料更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为研究赋予明确的方向。
相互交融与应用:在实际研究中,两种方法相互交融。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时,运用考古学方法发现新的绘画遗迹和遗物(实证型方法),同时运用相关的艺术史理论范式,如中国传统的画论体系(范式型方法),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分析,理解其艺术风格、创作意图以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又如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通过对当时文献资料的整理(实证型方法),结合西方艺术史学中关于文艺复兴的理论范式,探讨其艺术发展的特点和影响。这种相互交融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艺术史的发展规律。
动态调整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艺术史实证型方法和范式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新的考古发现可能促使新的理论范式产生,而新的理论范式又会引导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去搜集和分析实证材料。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研究思路,以推动艺术史研究的进步。
总结:正确看待和运用艺术史实证型方法与范式型方法的关系,要求研究者充分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依存性,在研究过程中将它们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为艺术史研究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3.选取一位你熟悉的艺术史家,详细论述其在艺术史研究中运用的主要实证型方法及其对该领域研究的贡献与影响。
【参考答案】
选择艺术史家:以傅斯年为例,他在艺术史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中运用了多种实证型方法,对艺术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实证型方法运用:傅斯年主要运用了史料学方法。在研究《诗经》孔子 “删诗” 问题时,他将《论语》中引用《诗经》的内容作为关键史料,通过细致对比和分析,发现其与 “删诗” 说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如 “诗三百” 在《论语》中已为现成名词,且《论语》《孟》《荀》书中均无孔子删诗记载等,以此质疑传统观点,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在研究 “五言诗的起源” 问题时,他分四个步骤进行论证,每一步都注重从《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等多种史料中寻找证据,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否定了五言诗起于枚乘、李陵等说法,最终得出五言诗是汉朝民间出产品,经若干时代逐渐形成的结论。
对艺术史研究的贡献:傅斯年运用实证型方法,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严谨的治学范例。他强调以史料为依据,让史实说话,使艺术史研究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他的研究成果纠正了许多传统观念中的错误认知,如对孔子 “删诗” 说和五言诗起源的重新考证,推动了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促使研究者更加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对该领域的影响:傅斯年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后世艺术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了更多学者运用实证型方法开展研究。在他的影响下,艺术史研究更加注重实证材料的挖掘和运用,形成了重视史料、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后来的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借鉴,推动了艺术史学科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索艺术史的奥秘。
总结:傅斯年通过运用史料学这一主要实证型方法,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艺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艺术史学科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