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本章说和书友圈看到有人拿公孙珣驼铃大街和曹节对峙来举例,指出榴弹怕水在描写张行的时候失去了英雄气。
虽然在本章说中有稍微进行解释,但是想了想,还是开个书友圈开个贴进行一个辩的论,各位也可以正常概述自己的想法,不要吵架啊。
还是那句话,这是我作为一个前世界观架构师和前人物设定编辑为视角进行的非专业解读,全是主观想法,娱乐文章,切勿当真,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毕竟榴弹怕水他懂个屁的覆汉/绍宋/黜龙,作者本人都不懂了,我更不懂了。
由于《黜龙》还没写完,我暂且不解读张行的人物设定和心态
先说公孙珣的底气,公孙珣出身辽西公孙家,至少在东汉末年,公孙家都是辽西主要的家族,并且在公孙大娘和安利号的传播中逐渐控制了整个幽州,至少辽西辽东长城内外,他的老师一个是大汉宗室,一个是海内名儒,他的妻舅是曹节的老盟友,这便是他敢和曹节的底气。
再说他的性格,他并非穿越者,公孙大娘才是穿越者,公孙珣是大汉土著,他没见过现代,他本质上还是以大汉儒家大复仇以及外儒内法为主的教育体制内成长的。
但是由于他的母亲是穿越者,所以实际上,他的价值观是在其母亲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以三国演义等具有在几百年内逐渐成形的,由朴实的劳动群众所想象的社会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英雄气中构成的。
这种教育使得公孙珣的个人的价值观“藐上而悯下”。
尤其是《三国演义》给他带来的藐上,让他足矣藐视除了刘曹孙以外的所有人,这种性格便是以文中“冠为天下锋”这句话为提现。
当然,这种性格实际上让公孙珣吃了很多亏,比如某个养成军师。
而悯下则来自大娘从现代带来的人人生而平等和前往洛阳求学的路上看到的,被故意淹死的弃婴。
简单来说,以前往洛阳求学这个事件为标识,公孙珣本人藐上而悯下的价值观正式成立。
他在前往洛阳求学的路上看到的,那些被故意淹死的弃婴,让他看到了东汉这个古老王朝的脆弱。
此时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父母怎么能擅自决定孩子的生命是否结束,于是他开始愤怒,他认为这些婴儿的父母极其不负责任,这其母亲所带来的现代思想。
但是随后同学和随从的解释,让他所学习到的大汉价值观清醒过来。是了,自己都要饿死了,怎么能保证孩子的生活,与其多一张嘴,还不如让他早日转世。
早日转生,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却是作为一个父母在这个时代对孩子最后的爱。
随后,在公孙珣的思考中,他来自现代的转换思维、政治思维和大汉的大复仇思想以及年少轻狂,让他自行代入到了人民视角,并且自行认为是当朝食肉者的错误,自己要为人民们复仇。
这个想法贯穿了一整本覆汉,并且实际上其成长期也是以这个角度所体现——这种仇恨从县守转移到太守,到了征鲜卑后便转移到了宦官,司马直和刘老师去世便转移到了天下独夫汉灵帝,平定董卓后,最后把复仇的目标正式确定为各地世家门阀。
从小复仇,到大复仇,从自身,到入世。
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人民英雄史观和汉儒大复仇思想的融合,正是其性格“藐上而悯下,冠为天下先”的来源。
当公孙珣在驼铃大街抽刀与曹节对峙的时候,他的心里并非是自己的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想到了史记中抽刀指向贵族的商鞅,《三国演义》中抽刀指向军阀的袁绍,母亲故事中抽刀指向腐败的王安石。
他想到了在石经阁里的史书和母亲讲的故事中,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些抽刀指向天下独夫民贼的所有人,他想成为他们,他想加入他们,于是从驼铃大街开始,他举起霸王断刃,抽刀指向食肉者。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也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这种由现代和古代思想的融合,并非张行这种穿越而来的现代人能形成的思维,其拥有的行动力也不是以张行为代表的现代人能完成的。
而性格的区别也会导致两人行动的区别。
我这么说吧,比如阳球之死,首先张三有可能就是个在暗中推动阳球等人反对宦官的存在,甚至连名义上的主谋都算不上,他能做的最多可能就是类似月娘这样子,在家里偷偷摸摸资助阳球的家人存活下去。
妈宝敢在全城风声鹤唳之时以亲卫骑兵之威,冲击京城城门,践踏京城大街,在宦官势力的眼皮子底下将阳球的全家人完整的救出来,并且养了一辈子(虽然是阿越养的)
这就是张三和妈宝最大的区别。
江鸟ckh
张三更多是在聚焦公孙珣没解决的问题。如果革命成功了,他自己又成皇上又搞分封,公孙珣是能接受的,张行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是他俩的核心差异吧。 但同时,他俩其实又都不知道在古代生产力下,除了称王称帝还有啥别的办法,所以公孙珣一直在试探,张行一直在迷茫。 还有个赵玖是忽略这些问题,一直在干实事。
WIN-懒喵喵
努力闻达于诸侯,以求苟全性命于乱世……
勤奋的南sir
铜驼街抽到对峙 段颎,尚书台质问曹节
喜喜_叶宝
黜龙第一卷结尾看得荡气回肠,张三也成长了,期待这个角色后续的发展
Q_beibei1205
我本以为他是大汉之栋梁,大汉之忠良,扶大厦于将倾的人物,没想到竟然是一篡汉之逆贼,与那董卓何异?汉贼不两立!公孙逆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