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州的干部,他们的子女大多都成为了普通人,但还是沾光了

青文情情 2024-09-12 21:04:44

这里讲的干部,不含局级以上,大致在副科到副局级的范围,是当年住在机关大院里的那拨领导。

40多年前,苏州的干部,本地的土著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苏州人不是不革命,是革命的机会少。领导大多是苏北人和山东人。苏北人多,可以理解,是老解放区,向苏南地区输出干部是正常的,但山东人多,原因就不解了。

老唐小时候就住在当时的苏州地区的一个干部家属院里。

老唐讲:当年的干部还是相对朴素的,大多数人家都是大家庭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多子女,四个是正常的,极端的六、七个也不是新闻。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大多在50平方左右,官大一级,至多多个房间。

但是,他们比起普通人的生活来讲,还是有显然之处的。他们的收入相对比普通人高,高出10元,浇头面不知可以吃多少碗;他们看病包括他们的子女都凭单位出具的记账单免费的;他们住的房子都是过去大人家的宅第;何况他们还领导着广大的普通人众……

外地人干部,在当时的苏州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革命在先,当领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相对融洽,这拨领导绝大多数人,都融入了苏式生活,不少人成了半个文化人,在书法、绘画、盆栽莳花方面都有了兴趣……

至今这拨干部,不是在天堂,就在去天堂的路上。而有个历史事实,还是蛮有意思的,他们的子女,子承父业的比例很低,大多都为普通人,就老唐住的那个大院内,当年的那帮少年,至今一大群垂垂老矣的老头、老太,他们做领导的,极少。

为什么会这样?老唐认为主要是两点原因:

1、 这拨干部本身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小学生、初中生居多,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

2、 当时选拔干部的渠道是多个途径,初中、高中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干。

后来,入职公务员有了学历门槛了,很自然地把这些官二代挡在了体制之外。

但是,人家毕竟是领导家的子女,或多或少还是沾到了父辈们的光的。

老唐举了几个例子:

1、 当时有政策部分单位公职人员退休,允许子女顶替。顶替的那个子女哪怕不在编,但是是事业单位,其退休的工资就高出了企退人员一大截。

2、 福利分房最大的受益者。当时他们分得的房子相对普通人来讲,面积肯定要大。这些福利房了,后来都成为产权房或房卡房了,都在房产的红利中增值了。

3、 退休后养老金相对地高,离休的更高,成了家中经济的大梁。

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代人归天了,从此就成了历史。后人再叙,大多也走样了,至少不像生命一样鲜活。

0 阅读:0

青文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