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城市的角度,观察过全国337座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教育、卫生和国家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口占各行业工作人口的比例。
数据表明,全国有18座地市的前述三个行业的人口占比超过了20%,还有26座城市的比例低于7.5%。
这7.5%的城市,既有东莞、深圳这种外来人口数量居多的城市,也有绥化、南充、达州等人口流失比例较高的城市。
所以很难用一句话来描述哪些地方的编制人口比例高,哪些地方的编制人口比例较低。
为了能够将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挖掘。从更下一级的行政区的角度来观察各地的编制人口比例情况。
今天的数据,我们提取全国2800多个市辖区、县级市和县(包括自治县和旗)的教育、卫生和国家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口占各行业工作人口的比例数据,绘制一张分布图表,观察不同类型的县级单位的编制人口比例分布情况。
在图表中,我们按照每1个百分点进行分阶段统计,得到市辖区、县级市和县里,不同编制人口比例的县级行政单位数量,如下图所示。
在图表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市辖区、县级市和县的编制人口比例,有着不同的分布规律。
先看市辖区的情况。
不同市辖区的编制人口占工作人口的比例,总体上呈一个圆柱体的形状,即我们常说的、人口模型中的棒槌模型。
有61个市辖区的编制人口比例在6%-7%之间,也有58个在16%-17%之间,不同市辖区的编制人口比例,区别非常大,在6%到17%的区间上,分布数量非常接近。
在本篇中,我们将所有教育行业的就业人口均纳入了统计范围,这可能与部分发展程度较低的市辖区里,有大量的编制外教育从业者有关,比如课外辅导班的老师,在统计数据中,他们也属于教育行业从业者。
县级市的情况,有一点点偏向倒金字塔的形状。即县级市的编制人口比例,大部分是分布在7%-10%的区间,分布相对集中。
在县这一类型的区县级行政区中,各县的编制人口比例,分布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循。
902个县,其编制人口分布在6%到12%的区间,占所有县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分布非常集中。
所以,从分布的角度来看,县的编制人口比例,其实比市辖区和县级市要低很多。这算不算一个意外的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况特别的县,编制人口比例较高,但所占比例较低,不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