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美航母并获得800万奖金的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4-10 03:45:21

说到我国科技界的牛人,刘永坦院士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他用一辈子时间钻研雷达技术,不仅让我国的海防能力上了好几个台阶,还因为发现了躲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拿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整整800万。

不过,他可没把这钱揣进自己口袋,而是全捐了出去,干点更有意义的事。

从南京少年到哈工大才子

刘永坦1936年12月1日出生在江苏南京,家里条件还不错,算得上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舅舅还是大学教授,小时候的教育环境挺优越。

可惜,那年头国家不太平,1937年南京大屠杀爆发,他才一岁就得跟着家人到处逃难。从南京跑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宜昌,最后落脚重庆,童年就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日本人飞机大炮轰得老百姓没个安生日子,刘永坦小小年纪就见识了国家的苦难。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觉得国家弱了就得挨欺负,长大后得干点啥,让祖国强起来。

1947年,战乱消停了,他家回到南京,他考进中央大学附中,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附中。在那,他碰上个好老师,教物理的陈杰夫,特别会用实验勾起学生的兴趣。

刘永坦一下子就迷上了物理,暗下决心要当科学家。1953年,他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选了无线电工程专业。当时,哈工大条件艰苦,冬天冷得要命,可师生们都憋着一股建设国家的热情。

刘永坦也一样,天天泡在书堆里,不仅学专业课,还自己啃数学和物理的高级教材,脑子好使得不得了,同学都叫他“小老师”。

1956年,他成绩太拔尖,被挑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跟着大牛教授常迥学了一年后,1958年又回哈工大,开始教书,顺便搞科研。

那时候他就想,国家在这块太落后了,得干点啥改变现状。

科研起步:从下乡改造到英国深造

刘永坦的科研路可没那么顺。

1965年,他接了个大任务,主持“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的设计,干得挺漂亮。可没过多久,科研全停了,他还被下放到黑龙江五常县干体力活。

条件苦得不行,但他没闲着,晚上偷偷看专业书,脑子里老琢磨着雷达的事。

1973年,他终于回哈工大接着干科研。1978年改革开放,国家开始派人出国学技术,他被选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深造。

他跟着雷达专家谢尔曼教授,参与了个“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项目。

他特别拼,天天泡实验室,弄出来的东西特别实用,谢尔曼都夸他:“这家伙干的活,理论和实践都顶尖。”

在英国,他还发现传统雷达有大问题——受地球曲率影响,低空和海面目标根本看不到,盲区太大。

国外已经有人在搞新体制雷达,能超视距探测,他心里痒痒,觉得这玩意对国家海防太重要了。

1981年,英国那边想留他,他没答应,直接回国,回哈工大一头扎进新体制雷达的研究。他知道这事难,但为了国家安全,值了。

技术突破:从零开始啃硬骨头

回国后,刘永坦就带着一股子狠劲干上了。1982年,他拉了个6人小团队,开始搞地波超视距雷达。

这东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利用地波沿着地球表面传,能绕过曲率,探测远处的目标。可难点在哪呢?海上波浪一翻腾,杂波信号比目标信号强多了,想从里面挑出有用的信号,难如登天。

那时候国内啥基础都没有,全得自己摸索。

刘永坦带着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做了上千次实验,算了几万次数据。晚上加班到半夜是常态,困了就喝点茶接着干。

1989年,他们在威海弄出了我国第一部地波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一下跳到100多公里。这可不是小进步,对海防预警来说,等于多了双远视眼。

不过,刘永坦不满足,他想搞个更厉害的,能全天候、远距离、高精度探测。

90年代,他又领着团队搞了个“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ISAR),这东西能给运动目标拍高清照,军事上特别有用。

研发过程苦得很,有次设备坏了,屏幕全是乱码,他带着人熬夜修,凌晨才搞定。这么拼下来,ISAR终于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算是给后面的大突破打下了底子。

揪出盲区里的美航母

为啥刘永坦这么拼?因为国家真需要这技术。

传统雷达有盲区,美国航母这种海上大块头就爱钻空子,躲在地球曲率后面,悄摸摸靠近,你根本看不见。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大,没个厉害的雷达盯着,安全要如何保障。

1995年,刘永坦团队在东部沿海搞了个秘密测试。

那天天气不好,海风呼呼吹,他们在试验场盯着屏幕看了好几个小时。突然,屏幕上冒出个小信号,特别微弱,但很稳定。

刘永坦和团队赶紧核对数据,最后确认,这是一艘美国航母,躲在150多公里外的盲区里。传统雷达压根发现不了,可新体制雷达硬是给揪出来了。

这技术真成了!

后来,他们接着优化,2011年弄出个全天时、全天候的新体制雷达,探测距离直接飙到几百公里。甭管啥天气,啥距离,盲区里的目标都跑不掉。

这玩意往海防上一摆,美国航母再想偷偷摸摸靠近,门都没有。从此,我国的海疆安全多了一道硬保障。

800万奖金到手,全捐了

刘永坦的成果可不是纸上谈兵,实打实顶用。

2015年,他领的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应用”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8日,刘永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

这是我国科技界的顶级荣誉,表彰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海防科技流的汗。

颁奖那天,他拿着证书,挺淡定,说这荣誉是团队的,不是他一个人的。

不过,他拿到钱没花在自己身上,2020年8月,他和夫人冯秉瑞一块决定,把800万全捐出去,在哈工大设了个“永瑞基金”,专门支持电子信息学科的年轻人。

他就说了一句:“希望这钱能帮到下一代,让科技有后劲。”

老骥伏枥,还在干

得了奖,刘永坦没歇着,年过八旬还跑实验室带团队。

现在他的队伍从6人扩到30多人,培养了一堆雷达领域的骨干。他的学生都说他严谨又热心,课讲得特清楚,80多岁了还每周上课,声音洪亮得跟年轻人似的。

2021年9月29日,他还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表彰他为海防事业的付出。采访时候他就说:“我就是干了该干的事,国家安全靠大家。”

总结

刘永坦这辈子真是个传奇。从逃难的小孩到海防科技的大牛,他用新体制雷达让美航母无处藏身,给国家海疆撑起一片天。

800万奖金到手,他眼都不眨全捐了,就为了让年轻人接棒。这精神,爱国、奉献、创新,全占了。

向刘永坦致敬,他的雷达长城,护着咱们,也激励着咱们。

参考资料:

1、国家荣誉·委员风采|刘永坦:用雷达守护每一寸蓝色国土 人民政协网 2025-03-21

2、科技人物|一片丹心,一生赤诚——刘永坦 科普青岛 2024-07-24

0 阅读:0
何仪阅览趣事

何仪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