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漫谈|学习让我们“成长”

内明书院 2023-09-08 12:05:10

中国人是最重视教育的,是最重视学习的。中国人好学,这一点其实已经不需要有什么证明了吧,因为你到国际学校你就会发现,如果单论考试成绩的话,考得最好的永远是华裔,顶多也就是日本人、韩国人,这些东亚文化圈受到过很多中国人影响的这些其他民族的人,可以跟中国人一拼,然后其他的民族,其他的文化里的人在这方面都不如中国人。

你看在这个国际名校里边,比如什么非裔人啊,比如什么墨西哥人啊,他们都会要求说应该给我们分数上的优待,而华裔不是这样子的。华裔就要求说我们大家就应该按照分数来,谁也不要给优待,因为华裔肯定按照分数来,那是最好的。

为什么中华文化它会形成这么一种重视教育,好学习这么一种习性呢?

这个说来也话长,比如我们往前一直推到周,也就是先秦的时候啊,你会发现那个时候其实它是没有这种“学校”这种东西的,我们这种现代的“学校”这种东西,精确地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受教育的,只有贵族才有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而其他的百姓呢,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阅读,他们也不认识字,谈不上什么教育。

所以真正的有文化的人,只能是那些贵族,就是王的后裔们。运气好一点的继位当王,运气稍微差一点的可能当伯、公、侯,运气更差的,至少他也是仕人,他们才有教育、有文化,其他人是没有受到什么教育的,导致了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在后来孔子就把它叫做“君子和小人的差异”。所以孔子时期所说的君子,就是贵族后裔;所说的小人,就是普通百姓。为什么君子和小人有那样的差异呢?其实是因为教育上的区别,就是君子他还有机会受到一些教育,还有机会学一些文化。而小人呢,就完全没有机会受教育,完全没有文化。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是因为血缘,使得他们这两个群体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但是孔子出现之后,事情就有了一个改变。什么改变呢?就是孔子他等于办私立学校,他是私人办教育。就是你只要交得起学费,你只要能够交一些腊肉作为学费,你就可以受教育,而不管你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这样一来呢,就使得很多本来并不是贵族后裔的人,或者说只是一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也可以通过在孔子这学习,然后进入仕这样一个以前只有贵族后裔才能进去的这样一个阶层,有机会去从政,对吧?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本来的那个非贵族阶层,只要你能挣到点钱,能上孔子所办的这个学校,你也有机会进入政界,当公务员。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让所有的人,理论上都具备了上升通道。本来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机会去接触的那些文化,扩散到了几乎理论上是所有人,当然实际上你还得有点钱。而且孔子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教育家,所以他的教育的成果也特别的显著,让后边儒家成为了中国的最正统的意识形态,这就使得教育被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天地君亲师,师的地位仅次于天,地,君,也就是帝王,还有亲,也就是父母长辈,仅次于这四个,下面就是师,老师。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教育呢?是因为中国人觉得接受教育真的是很有用,学习真的是很有用,读书真的是很有用。从现实上,读书让你有机会从很低的社会地位,然后你能进入公务员,你能够往上走,甚至到最后你成为地位非常高的人;做人上,读书可以让你从那种精神上的野蛮人,变成精神上的文明人,让你整个的人的精神品质达到一个特别大的提高。

读书真有用,所以古代中国人但凡有点钱了,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弟去读书,人家觉得这才是正事。读书人在社会中受到大家的非常大的尊重,有一个词叫做“知书达理”。有的时候看这个人是读过一些书的,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我们就说你是个读书人,你应该是知书达理的。在古代更是这样的,因为那个时候读过书的人毕竟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读过书的人特别受尊重,大家有什么事情需要评理,大家就让读书人来做这个像法官一样的这个角色。

你如果不读书,哪怕你是家财万贯,大家就会嘲弄你,说你只不过是个土财主。但是如果你读过书,哪怕你家徒四壁,大家觉得斯是陋室,惟德是心。所以这个读书、受教育、学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成了非常高大上的一个事情,非常值得尊重的一个事情。

但到后边,我们中国又有了科举,有了科举以后,就更是这样子的。你只要读书读得好,你真的可能是叫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午呢,你还在家里种地,到晚上的时候,你就已经到最高权力机关,就已经见到了皇帝,跟皇帝一起讨论正事了。

理论上来说,这是完全有可能。当然,这个科举制度也有它的很多弊病,也有人会作弊,但是不管怎么说,它这里边有这样一条路,它并不是总作弊的。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很多时候,的确有一些出身特别贫寒的人,他最后真的可以升到很高的职位。比如像范仲淹什么的这样的人。

科举并不选皇帝之外,我们通过科举,通过读书,通过学习,通过受教育,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品大员,成为宰辅,成为宰相,成为丞相,成为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读的书,都是圣贤书,所以读书读得多的人,通常来说,人品也会更好。读书人,也受到大家很大的尊重,这都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潜意识了。所以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就觉得要有读书的机会,就应该去读,如果能读到更高的位置,只要你有能力,就应该往上上,跟外国人想法不一样啊。

比如说外国人想,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我将来在社会上我去干成一些事情,如果我少读书,比如我大学肄业,但是我能够像比尔盖茨那样成就一番大事业,那我何必非得要大学毕业呢?对吧。我要那个文凭有啥用。

可是中国人就不这么想,就是觉得读硕士就比读本科强,读博士就比读硕士强,所以如果孩子读了博士的,家里边就感到特别的骄傲,当然还要看学校哈,你在什么样的一个学校读的书。我们现在为什么大家都拼命要考清北?清华北大?就是因为这两个学校级别最高。

所以我们中国有一个孩子,如果成绩够上清华北大的,却报了一个别的学校,家长就会很不理解。然后家里人、外边人、身边的朋友、亲戚、同事、邻居都会很不理解,说,“诶?你明明这个成绩够上清北了,你为什么要上其他学校?你明明你的成绩可以上985、211了,你为什么要上一个非985、211的普通学校?”大家觉得能够考好的大学,能够上比较高的级别,比如你到清北去读一个博士,甚至博士后,那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光宗耀祖的事情,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中国人这种好学习,它带来的有利有弊啊,弊端那一面,可能我们就会出一些像范进一样的这种人物,这种书呆子。从利的一面来说呢,就是中国人有学习精神,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近代当中国人真的发现西方比我们更优秀,西方在很多方面远远的超过了我们之后,然后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去学习。我们对学习这件事没有任何的排斥,导致在近代我们这个文化它真的通过向欧美去学习,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后边追赶,然后通过追赶逐渐缩小了我们和别人的差距。

当然有人会说,也许我们学得没有日本人学得好,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爱学习?说到底也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它也是中华文化圈的。其他的一些文化,我就不一一点出来了。其他一些文化,它至今也没有真正的很好的去向欧美去学习。所以它们作为一个文化的整体来说,你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进步。可能是因为他们过去所信的那个宗教不强调学习,只强调信,你只要信有这样一个天上的主就好了。

当然也不是只有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影响下的这个东亚文化圈的这些国家才学习哈。比如印度他也会学习,那是因为他当了很多年的殖民地,他其实在心理认同上,他认同的已经是英国的文化,而不是古印度的文化了。那个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皈依。

中华文化以及这种中华周边的,受中国人影响比较大的,我们叫中华文化周边吧,东亚文化圈,这种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就会有进步。然而可能学得不好,可能学得不那么到位,但是随着继续学习下去,越学越多,越学越好,越学越明白,我相信中华文化肯定可以追上,而且超越欧美的文化的。

呃~我这样说可能带有一点我对这个文化的一个偏爱,大家批判性的去听我的话,批判性的向我学习,不需要完全的把我的话当真理,可以就这么听一听。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

0 阅读:10
内明书院

内明书院

倡行心理服务,科普心理知识,与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