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更加惨烈的厮杀即将到来!

雅彤正前方 2025-02-07 21:56:59

本文首发于“新能源正前方”公号,这里有更多新能源行业热门话题深度剖析,记得关注哦~

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067篇原创文章

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年春节回乡的车流明显多了 ?

大年二十八和二十九,leo 所在的粤东某农村乡道上密密麻麻的车流明显多过往年,到了初二女婿日当天,比往年更恐怖了。而且不仅是乡道,高速上车流也明显多了,往年大年初二,沈海高速深圳往汕头方向基本都是油门可以一轰到底的路况,但今年竟然大堵车,关键并不是因为出现很多交通事故,就只是因为车流多。

不确定这只是新能源正前方leo个人观察到的粤东乡村的情况,还是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普遍现象,如果是后者,则很可能是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很好的观察切口。

2025年春节车流明显增加

2025年春节农村回乡车流明显增加,原因很可能就两个,一是今年回农村过年的人明显多于往年;第二,也很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惨烈的价格战确实刺激了汽车销量,购车的人明显多了,买新车也间接刺激了回家过年的动力,导致车流明显增加。

在销量方面是有数据验证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相比2023年的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7%和4.5%,虽然同比增幅相比2023年是下降的,但考虑到基数比较大,产销量再创新高还是相当不容易了。其中新能源汽车尤其生猛,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达到1286.8万辆和1286.6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 ,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今年春节车流明显增加了,看到的新能源汽车也明显变多了,但据leo个人粗略目测,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增量还是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增量还是偏少。

虽然找不到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佐证,但应该也不会差别太大,虽然去年的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县域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但由于几个现实掣肘的存在,还是在很大限度上制约了县域城市及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

难以突破的县域城市

一是充电桩建设面临密度、效率、成本的三重矛盾。在县城中心建超充站,使用率不足10%;在乡村铺慢充桩,运维成本吞噬利润;而换电模式需要至少2000辆/年的区域保有量才能盈亏平衡。国家电网“县县全覆盖”的目标在2025年或可实现,但若不能破解“有人建无人用”的困局,很多充电桩终将沦为政策表演的摆设。

一二线城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但对于目前的县域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这几乎成为了不可能三角,结果就是落后的基础建设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在去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所提升的情况下,如果没能在基建上同步跟上,恐将进一步加剧补能设施的短缺。

二是消费认知的“时间壁垒”突破尚需时间。县域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三大质疑——电池寿命、保值率、维修成本,本质上是对技术演进规律的误解。燃油车用30年建立“发动机寿命认知”,而电动车只有5年时间重构消费观念。2025年,当首批动力电池进入批量退役期,若不能通过梯次利用、残值担保等手段破解信任危机,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恐难有很大的持续提升。

三是产品定义的“文化错位”。县域城市和农村地区对于“什么是好车” 跟一二线城市用户有着差别巨大的认知鸿沟,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依然是城市精英主导,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沉市场不需要“缩水版”的一线产品,而是需要从使用场景出发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车”。

2025年面临三重绞杀

一方面是价格战下一二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急速飙升,另一方面是低线城市、县域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广阔却难以突破的渗透率空间,结果是几乎可以预见的,越往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速将无可避免地逐步下降,这很可能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2024年惨烈的价格战只是序章,2025年行业将进入更加残酷的竞争深水区,价格战已经演变为一场“没有退路的军备竞赛”,每一个车企都要面临技术、成本、品牌等全方位的考验,对很多厂商而言则堪称三重绞杀。

技术上,800V高压平台与4C超充电池的逐步普及,理论上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随着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这已经成为消费者买车时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巨额的充电网络改造费用却成为车企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关键是消费者并不会因此多支付太多溢价,如何做好这两者的平衡,就成为汽车厂商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跟800V高压平台类似,以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为代表的智驾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但一套成熟可用的智驾系统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也需要足够的数据饲喂,如何在短时间补齐这块短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一个新能源汽车厂商在2025年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依然不习惯为智驾功能额外付出太多的成本, 尤其在低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车企被迫将智驾作为标配,希冀竞争力提升后通过销量增加摊低成本。

这种研发成本和直接收入的不匹配,构成了对主机厂商资源分配能力的考验,资源分配的精妙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死。

成本上,在比亚迪将插混车型门槛拉至10万元以下后,甚至有些地区补贴后的价格打到了5开头后,已经意味着价格战没有底线了,也决定了主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独的价格战转向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并非阶段性的价格战,而是生死淘汰赛,只有那些具备足够成本优势的厂商才能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最终留存下来。

品牌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残酷的竞争让过往的品牌竞争策略完全失效。单纯的品牌宣传对汽车销量影响有限,技术构成了品牌的底色,而且销量跟品牌相互成就,销量越大的厂商品牌越强,反过来,销量没有起色,市场担心厂商倒闭,每一家厂商都要面临销量的死亡螺旋威胁。

绞肉机中寻找生机

当价格战、技术战、认知战在三线战场同时开火,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三大生存法则:

规模效应的残酷筛选。销量意味着一切,没有销量就没有未来,越发微薄的利润之下,入场券很可能要提升到年销50万辆,最少也要30万辆,而只有100万辆以上才有资格参与规则制定。年销低于10万辆的品牌,除了靠资本输血和兼并外,并没有其他路可走,然而市场卷到这个地步,资本还愿意继续输血吗?又有大厂会考虑兼并吗?这是一个问题,更可能的还是破产走人。

智能化奇点时刻的进退维谷。智能化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但巨量的研发投入却也是摆在车企面前不得不考虑的命题,关键巨量的投入下能否快速跟上竞对的水平,这同样是个问题。这种情况下,自己把握灵魂还是把灵魂交给华为这种的供应商就成为必须二选一的命题了,但其实对于很多厂商而言,答案只有一个,要不选择华为这样的供应商,要不选择出局。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但却必须回答。

全球化破局的生死时速。国内市场的血海倒逼车企出海,但2025年的全球化早已不是“低价倾销”的旧剧本。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东南亚本土保护政策,形成新的技术贸易壁垒。车企必须在2025年证明自己能适应“本地化研发、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合规”的新竞争范式,否则海外市场不过是另一个内卷战场。

在刀锋上寻找光芒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会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当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行业迎来的不是胜利的曙光,而是更复杂的博弈——传统车企的转身、新势力的分化、跨界巨头的搅局,将在每个细分市场引发链式反应。

但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蜕变的必经之路。从手机到家电,从高铁到光伏,每一个完成国产替代的产业,都经历过“血流成河”的竞争洗礼。当某天县城青年不再纠结“电车能不能开回村里”,而是自然地在手机地图上寻找最近的超充站时,这场变革才真正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回乡的高速公路上那些拥堵的车流终将散去,但车轮碾过的产业裂痕将在2025年生长出新的秩序。活下来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既能咬着牙把成本压到极限,又能在刀锋上雕琢出技术光芒的“残酷浪漫主义者”。

0 阅读:11
雅彤正前方

雅彤正前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