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膝包上埋父母”,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经历过

依依聊文化 2025-01-01 08:40:49

农村有一些俗语很有意思,有话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要拐一个弯。这弯一拐,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当然能心领神会,可让从小就离开农村的人犯难了,无法理解。

这句俗语就是“髁膝包上埋父母”,也有的地方说得更明白,为“膝盖包上埋父母”。前面的说法应该比较古老,从古文中产生的俗语,后一句应该是后人民间的口语化。

这句话中的“髁(kē)膝”,也称“膝髁”,意思就是“膝盖”。在鲁迅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膝髁”一词。

比如,《野草·好的故事》说“手中的《初学记》书搁在膝髁上”;《彷徨·示众》文中,提到车夫在摩挲自己的膝髁。

由于“髁膝”是向外突出的“包”,往往膝盖来比喻山包的形状,一些地方把山包称为“髁膝包”。比如,重庆市就有一个叫“髁膝包”的地名,这个地名就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而得名。

现在有的人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俗语,认为这是一句风水俗语,说是把父母埋葬在像髁膝包的山上,是一个风水比较好福地。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远离俗语的本意。那么,到底如何理解这句俗语呢?

这里先介绍一下与这句俗语相关的俗语,这句俗语就是“孝子头,遍地流”。

在农村,一般在父亲或母亲去世,在办丧事期,将其儿子称为孝子。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父亲或母亲去世的丧事期间,要到处给人磕头,按照有些地方的农村习俗,即使在村里的路上碰到狗,也要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

父母去世办丧事期间,孝子磕头共分以下多个场景。

一是孝子们需要挨家挨户报丧并磕头。很多地方的村庄,虽然听到鞭炮声,不用报丧,也会自觉来帮忙,农村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喊自到”的习俗,但上门前报丧磕头是一种传统礼节。

二是在路上碰到村里人要行磕头礼,这种行磕头礼,不论年纪大小,也不论辈分高低,见人就磕头。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在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还罪愆债,给人跪拜磕头越多,还的罪愆债就越多。

三是给到灵前祭拜的人行磕头礼,这是出于对来人的尊敬,并表达感谢之情,是一种传统礼仪。

四是在灵堂民俗丧仪中要磕头,这是民间在办丧事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其中有很多磕头的环节,是办丧事中磕头最多的活动。

五出殡的路上既要给灵柩三步一磕头,还要给前来送行的路边人磕头。

农村丧事操办,一般三天左右,也有五到七天的,这段时间,孝子每天都要跪拜磕头,膝盖都肿起来了。膝盖原来就有突出的包,肿起来后包就更大了。膝盖肿起的包,才是“髁膝包”的真正含义。

“髁膝包上埋父母”的意思是,父母去世后,要把父母安葬好,就得要有诚恳的态度,将膝盖跪拜得肿起来,才能顺利把父母安葬。其中蕴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把父母顺利安葬下去,就要殷勤地向村里人跪拜。跪拜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跪拜别人,而是跪拜自己的父母,也是对亲朋和邻里、村民的一种态度。

在农村,哪怕邻里之间有矛盾,对于“当大事”这样的事情,只要孝家有一种诚恳的态度,村里人一般都不会为难,该帮忙的就帮忙,能过去的就过去了。

农村的白事,往往是亲戚、朋友、邻里、村民和好的最好机会,平时有什么隔阂,只要膝盖跪拜的礼节到了,一切矛盾都会烟消云散,在丧事办理过程中,就不会设阻力。

二是对传统孝道的尊重,也是对父母的尊敬。在农村,每个家庭虽然是独立生活,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村庄的集体生活,每个家庭的行为,都会引起村民的关注,尤其在孝敬方面更是如此。

平时孝敬父母,在办事丧事期间又有良好的表现,在村里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村里的好风气起到促进作用,往往能得到村民的尊重。

办丧事期间,来帮忙的村里人也会尽心尽力。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个人的口碑也比较差,求人来帮忙,别人还很不情愿。在办丧事期间,人们还会出各种难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里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外工作的人,平时比较自傲,不太爱理村里人。他父亲去世时,见人从不跪拜磕头,当他去请抬棺的人时,没有一个人答应。村里人还放话说,让他自己把棺材板扛到山上去。

到后来,他见事情不妙,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每家每户去磕头,结果把膝盖跪破了,村里人才答应抬棺。

过去农村,对于跪拜磕头,并不死板,也有人性化的一面,通常来说,如果孝子年满七十岁,就不用跪拜磕头,这就是“七十不跪”之说。当然,如果孝子身体不好,不到七十岁,也同样免跪。

跪拜礼曾在我国长期实际,直到1912年孙中山宣布废除,但废除的只是人际交往的礼节,改跪拜礼为握手礼。但是,在农村丧葬中,这种礼节仍然沿袭下来,直到今天,直到现在,很多农村还注重这种节礼,只是逐步进行了简化。

总之,“膝盖包上埋父母”这句俗语,说的是农村丧葬中跪拜礼的礼节,这种礼节既是对去世父母的尊敬,也是对他们的尊敬。我们对这种礼节的存在,无需过多指责,只能表示尊重。

0 阅读:0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