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语境
编辑 | 杨晶
“他们总问我对中国有什么看法,喜不喜欢中国,可我就是中国人啊。”
彼得洛夫董德升一张口就是一股地道的大碴子味。
这位有着欧洲面庞和蓝色眸子的大叔,实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逊克县人。他在快手账号简介里特别声明,自己“一点俄语不会”。
图片来源:环球网
6月9日,董德升现身环球网快手直播间,和其他5位东北嘉宾接力完成了一场直播。有人宣传家乡的农产品,有人把东北故事写进歌里。
这场直播主题为“烟火人间” 东北篇,截至目前播放量高达3500万。它更像是一部未修饰的微型纪录片,记录者和被记录者都是“自己”。快手的老铁们在不设防、最自然的状态下,对家乡文化和个人生活,完成了一次展示和创作。
今年,快手除了探索如何发挥直播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外,也在探索直播在秀场和带货以外的第三种可能——内容直播。
秀场直播展示美好,直播带货功能性强。而内容直播是记录,用即时的、互动的、不加剪辑、不加修饰的方式,讲述中国大地最真实的故事。
这也是在快手,看见每一种生活的真正意义。
直播烟火,还原中国在黑龙江北部边疆逊克县,俄罗斯长相的董德升转动直播镜头,“我们在黑龙江的中游,这座山就是小兴安岭,这边是黑龙江,对面就是俄罗斯”。
下午6点,太阳还没落山,江水和天际相接处泛着金光。固定好设备后,董德升开始给钓杆上的6只鱼钩上挂好蚯蚓食饵。在等鱼上钩的间隙,他转头对着镜头说,“一会我带大家找一个小玛瑙”。北红玛瑙是逊克县的特产之一。
图片截自快手“环球网”
董德升是中国境内一万五千多俄罗斯族人的一员,也是万千东北农民中的一员。100年前,他的曾祖母从俄罗斯逃难来到逊克县定居。
扎根在这片黑土地的董德升,每天都会在快手分享自己的农民生活。镜头之下,无论是下地干活、江边捞鱼、还是亲自抹炕,他永远能够用露出10颗牙的标志性笑容,平凡朴实,却洋溢快乐。
直播中,他收起鱼竿沿河往家走去,淳朴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手中的镜头跟着他的脚步一颤一颤,像是走向平凡又真实的幸福。
有人会用“土”形容东北,也会有人会用“土”来形容快手。但“土”并不等同于low,也可以解读为接地气。当朴实的东北人“冒着傻气”直播时,烟火的味道就更浓了。
直白的真实感,反而储蓄着很大的能量,最能打动人。
董德升在直播中说“快有蚊子了”,而此时,在东北的“对角线”,地处西南的四川甘孜藏区深处的大山依然料峭。
每年这个季节,藏族姑娘卓玛就会和家人来到海拔4800米的高山挖掘松茸及虫草。收青稞、挖虫草、采松茸都是她在快手记录的生活日常。
“我从小是挖蘑菇长大的。”卓玛在今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
6月23日,卓玛穿着一身粉色的藏族服饰出现在直播间。这一次,直播镜头没有对准开阔的山野,而是从卓玛家门口的石阶开始,慢慢转场到房间内。
卓玛举起手机,带领直播的观众云参观自己的住所,“分享”藏族的特色美食:奶渣、酥油茶和青稞。
图片截自快手“环球网”
“牦牛的奶用处特别多,酥油和奶渣都用它做的。”卓玛向大家解释。她一边干活,一边不自觉哼起了藏族小调。
卓玛还要留在山里“挖蘑菇”,这种单纯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中国西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记录民族意味着走向世界。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是大时代的缩影,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环境。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两场直播与东南和西北篇主题直播一起,构成了“烟火人间”。
“烟火人间”是快手直播联合环球网发起的首档地域人文纪录片直播。这次直播共邀请了24位素人。他们不是所谓的红人明星,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最终拼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在“烟火人间”里,你能看到东北勤劳安居,知足常乐,愿意创造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西北手艺传承,将时代元素融入家乡文化,延长传统的生命力;西南民族多元,开放兼容,努力打破与外界的屏障;东南强势涌入,外来打工和创业的人们,在各行各业寻找机会。
直播的第三种可能快手之所以能够将“烟火人间”定位在地域人文纪录片直播,这与快手的平台特性有关。
快手的slogan是“在快手,看见每一种生活”。快手联合创始人、CEO宿华说,快手最重要的是记录,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纪录更真实、接地气,更贴近纪录片的标准。
然而,光有记录还不够,还需要被看见。
宿华说:“中国14亿人口,大多数人一生都得不到别人的关注。我们希望将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能够像阳光一样洒到更多的人身上,不是像聚光灯一样聚到少数人身上。”
这是快手的初心,也是快手举办“烟火人间”的理念。
过去,人们往往很难将直播和纪录片联系起来。直播灵活跳脱,即时互动性强,能够拉近观众与主播之间的距离;纪录片沉稳严肃,适合用于刻画人物或是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但两种看似不相容的形式却有一些相同的精神内核。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客观是纪录片的标准。而直播内容不经过修饰、剪辑、加工,是从极大程度上保证真实客观的一种方式,而快手上接地气的内容也更容易让普通人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
此外,纪录片通常通过记录小人物来展示大时代。而在快手,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正在用直播及短视频记录时代。
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与快手联合发起的首部抗“疫”手机短记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就打破手机短视频和纪录片的次元壁。
导演孙虹在与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的访谈中说,短视频的纪实影像的资源库,是一个很珍贵的资源库,对未来的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纪实影像资源库的价值,发掘更多的内容。她还认为UGC的影像在群像的描绘取向上有自己的优势,构建了更整体的社会事实。
《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影片截图
2020年,直播从秀场时代转变为带货时代,秀场直播和带货直播俨然成为直播领域的绝对主流。
但即便如此,快手仍不放弃挖掘直播的第三种可能——内容直播的价值。
今年以来,快手的直播团队已经连续推出了多场兼具内容质感和纪录片属性的直播内容。五一劳动节,他们推出了“一日人生”接力直播策划、选择了19位劳动者,在一天的时间里接力直播,从升旗开始,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结束。六一儿童节,他们又推出了“神奇小孩”直播,这些孩子中,既有少林寺的小沙弥,又有杂技班的天才少女,在真实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直播的趣味性。
“一日人生”和“神奇小孩”主题直播
如果说,”一日人生“和“神奇小孩”等直播是快手直播对高信息密度内容的尝试,那么“烟火人间”就是快手直播团队野心变得更大的证明——通过人的视角去展示中国,还是直播的形式,这无疑是一个超大的难题。
但这一系列直播最后的累计观看,却说明了这种形式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几场直播,快手都选择了大的央媒作为合作媒体,如一日人生VS人民视频,烟火人间VS环球网。具体而言,快手策划内容并联系用户,而央媒则贡献出自己的快手账号用于用户直播期间的整体导播。
换句话说,快手为媒体输送内容素材,媒体则通过账号为快手的内容背书,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媒体本身的粉丝量级,也让放大了这些直播的影响力,让聚焦普通人的直播也能辐射到更大的群体。
据快手官方数据,快手每日活跃用户规模突破3个亿。2019年,有2.5亿人在快手发布过作品,累计库存视频200多亿条。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影像记录,无形中构成了海量的纪录片素材库和选题库。
可以看出,目前,快手在内容直播这个品类,已经探索出了一整套的打法和方法论。内容选题上,他们即会根据不同的节日推出不同的主题,有时也会紧跟热点。例如,刺猬公社了解到,6月8日,快手直播推出的快手夜市策划,就是直播团队在地摊经济的热点出现后,用三天的时间策划的。
父亲节“恋曲1990”和快手夜市主题活动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内容的操作形式,已经非常接近纪录片。
事实上,宿华对快手的纪录片属性早有“预谋”。他曾说,期待快手在几百年以后成为一个“记录博物馆”,希望让今天的人能通过快手读懂中国,让更多以后的人也能看到今天的时代影像。
有烟火的地方就是人间,有真实记录,就能看见中国、看见每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