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剧雪站在话剧舞台中央,灯光打在她的脸上,明明灭灭,好像刚刚从另一个时空走出来。她静静地站着,仿佛下一秒整个世界都会因她的存在而停住。观众屏住呼吸,仿佛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是某种仪式。她开口说台词的瞬间,有人眼眶就湿了。这是剧雪,一个被遗忘的名字,但她却用另一种方式,把人抓回了记忆的深处。如果要追溯这个名字的头,大概要翻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部《百变神偷》,她演了个小角色,那时的她还很青涩,可灵动的眼睛一亮,人群中就只看得见她。
后来又是《烈火金钢》,她把那个年代的英雄主义拍得入骨三分,一时间成了观众心中的白月光。那个时候的剧雪,是娱乐圈的流量密码,不需要营销号,也不需要数据造势,观众就是她的口碑。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演员,后来却逐渐淡出了主流视线。娱乐圈向来是个高速旋转的大染缸,有人被涂得五颜六色,有人却选择默默退出游戏。剧雪就是后者。她那时候并不是没有选择。只不过,在其他人抢戏约、跑综艺、上头条的时候,她一头扎进了话剧舞台。
这种选择听上去很浪漫,甚至有些傻气,但剧雪就是这种人,她认定了的事,就不愿意将就。有人说,是不是因为她的婚姻?1996年,剧雪和导演何群因戏结缘,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婚姻没有大张旗鼓的求婚,也没有浮夸的婚礼,甚至连一张婚纱照都没流出来过。他们低调得像一对隐形人。你说这不符合娱乐圈的调性吧?的确,但剧雪从来不在乎这些。她在乎的,只有当下的选择。婚后的剧雪,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电影也拍,电视也拍。有人觉得,她真是兼顾得挺好,可他们看不到的是,夫妻二人总是聚少离多。
到后来,他们走向了分手,也许并不意外。分开后的剧雪,没有像很多明星一样大肆宣扬自己的重新开始,她只是更加沉默,埋头于自己的戏剧世界。然后,命运再一次降临。2016年,何群因病去世。这一次,她是真的孤身一人了。有人说她身上的光黯淡了,可也有人说,她的眼睛里多了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彻底的清醒。她不再拍电影,不再拍电视剧,只选择话剧。她说话剧是她的净土。这是她的避风港,也是她的战场。每一场演出,都像是一场战斗。
她用演技撕开观众的心,抛出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你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她的选择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有人开始批评她,认为她逃避了主流。也有人讽刺她,说她在这个圈子里混不下去了,才去搞艺术。剧雪对这些议论嗤之以鼻。她在采访里说:我又不欠谁的,我的人生我自己说了算。语气轻描淡写,可又有一种刺穿人心的力量。话剧的世界,比影视圈更冷清。没有热搜,没有粉丝接机,甚至连后台都不像电视剧拍摄那样人来人往。可剧雪喜欢。
她说:只有舞台上的光是真实的。很多人不懂她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几乎自我放逐的生活。她也懒得解释,因为在她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需要别人理解。但观众也好,同行也好,他们很难忽视她在舞台上的表现。有人评价她:她在话剧里活得比现实中还真。在《北京人》里,她饰演的角色好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那种用生命在诠释艺术的劲头,把所有人都看哭了。台下有人偷偷嘟囔:她是不是把自己的日子也掰开揉碎演进去了?而她的日子,其实早就被掰开了。
一部分在过去,一部分在现在,剩下的,可能就留在舞台上了。她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55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子,这在娱乐圈,甚至普通人看来,都是一种另类。但剧雪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说:我要对得起我自己。这种拽劲儿,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显得做作,可在剧雪身上,就有一种无懈可击的真实感。有些人喜欢拿她和同期的许晴、蒋雯丽比较,说她们选择了商业与艺术并行,而剧雪却像个苦行僧,只愿意守着自己的小天地。但如果你认真看过她的表演,你就会发现,这不是退缩,这是倔强,也是热爱。
娱乐圈是需要像剧雪这样的人存在的,就像一道菜里不能全是辣,总得有点清淡的,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味道。有人问,剧雪这样的人是不是太孤独了?我觉得未必。她的孤独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逃避的方式。我们常说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孤独选择。可剧雪偏偏就反其道而行之:我不害怕孤独,我还选它。最后,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场景:某次演出结束后,有观众跑去后台找剧雪要签名。他问她: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不太拍戏了?剧雪笑着回答:对啊,我拍戏拍够了,现在演舞台剧,活得比谁都自在。
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又补了一句:不过你要是真觉得我适合某个角色,也可以找我试试,只要剧本好。她的故事就像她的回答,有点随性,有点倔强,又特别真实。你可能不会觉得她的选择适合每一个人,但至少,她教会了我们一件事:在人生这场戏里,主角永远只有一个,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