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阅马场这个地方总让人想起那些年的体育故事,它不光是个地名那么简单,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里面记载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们挥洒汗水的点点滴滴,还有那些令人难忘的体育时光。
这片土地原本是明朝楚王府的演武厅,后来慢慢变成了清朝检阅军队的场所,那时候的将军们骑着高头大马在这里来来往往,检阅的号角声响彻云霄,让整个武昌城都能听见这威风凛凛的声音。
清朝的时候,湖北巡抚刘兆麟觉得这地方不错,就在这建了个新校场,还特意弄了个演武厅,成了清军练兵的地方,那些绿营兵的营房就在附近,打那以后这地方就叫阅马场了。
晚清时期的张之洞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把自强学堂安在了这附近,这可是武汉大学的前身,从那时候开始,这地方就跟大学教育扯上了关系。
中原大学选址的时候也相中了这块地方,一来是地方够大够开阔,二来这里本来就有体育活动的传统,这种地缘优势让学校的体育发展如虎添翼。
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小区就在阅马场这块地方,学校的师生们经常把这里当作运动的打卡地,有人在这跑步,有人在这散步,有人在这锻炼。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会儿还没有电视机和手机,学校的体育设施也不够齐全,阅马场旁边的体育街就成了师生们的运动天堂。
1922年的时候,为了办好第一届华中运动会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湖北省政府在武昌公共体育场投了不少钱,把这地方建得有模有样。
这个体育场有标准的田径跑道,还有足球场和篮球场,虽然看台是用砖木搭的,但也不影响大家看比赛的热情,那个年代的运动员们就在这里挥洒汗水。
到了1953年,体育场又经过一次大改造,增加了办公楼,还有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教室,羽毛球馆、举重馆、体操馆都是那时候建的,整个场地面积达到了将近四万平方米。
湖北省体育工作大队就在这里训练,那些运动员们从早练到晚,风雨无阻,他们的拼搏精神深深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
李必华就是在这里练出来的短跑冠军,1959年全运会上他跑出了10秒8的好成绩,为湖北省争了光,这样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薛翠兰的故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她从武汉体育馆业余体校一路打拼,最后成了国家队的主力,拿了好几个亚运会冠军,后来还当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女篮的主教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女篮队员们继承了这种拼搏精神,她们白天上课,晚上训练,风雨无阻,最后在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拿到了好成绩,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