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冬天:虽然很穷,但很幸福

一个水彩笔 2024-12-22 15:32:18

40年前,没有智能手机,电视机尚未普及;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孩子们裹着母亲亲手做的花棉袄;屋顶上、树枝上挂着晶莹的冰珠;街道上人们的脚步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响,每步都显得格外坚实和有力;尽管生活简朴,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

一、40年前的生活条件

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都会早起做饭,父亲则将院子扫上一遍。那时候,吃的鸡蛋是母亲养的母鸡下的蛋,喝粥吃的咸鸭蛋是母亲亲手腌的。

那时候,吃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辣椒,土豆,萝卜和葱姜,都是自己在菜园里种的,冬季储存的大白菜能吃到来年的春天。

那时候,每星期都会有一位卖猪肉的大爷走街串巷吆喝着,母亲会买上一块,放上白菜和粉条一起炖。那时候,母亲总是说自己不爱吃肉。

那时候,人们炒菜用猪油,每次母亲炼猪油的时候,我心里都会很开心,因为加一些盐的油渣便是我和小伙伴童年的零食。

二、家庭邻里关系

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父母会带着我给村里的长辈们去拜年,那时候,我一直认为村里的人都是我家亲戚。

记得夏天有一次,父母带着奶奶去医院看病,便把我托付给了一位邻居,中午我放学后便跑去邻居家吃饭,吃完饭睡了个午觉,下午上学时,邻居的婶婶给了我五毛钱,让我渴了买一根雪糕吃,那时候一根雪糕是3毛钱,一根冰棍是2毛钱。

后来奶奶去世了,按照习俗家中摆了三天三夜的宴席,父亲跪在灵前接待前来悼念的人们,村上的一位长辈领头操办的井井有条,邻居们也是各司其职的忙前忙后,奶奶的后事办得很体面。

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更确切地说是喜欢上这群邻居。喜欢这样一种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三、教育与娱乐

那时候,上学的孩子都是自己背书包去上学,冬天的早晨,伸手真的不见五指。

那时候,值日生要生炉子,因为教室里没有暖气。

那时候的课桌是长条状的,两个人共用一个桌子。

那时候,上课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点知识,因为成绩不好是抬不起头的。

那时候,晚上放学,老师会安排几个同学到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家中写作业。

那时候,父母基本都是没怎么上过学的,学习只能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同学间一起讨论。

那时候的教育也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学不好回家放100只羊也能吃饱饭。"

那时候没有各式各样的比赛,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班,唯一的比赛就是"奥林匹克竞赛"。只有学习好才能参加,而且也是免费的。

那时候的娱乐,就是年底的时候,每个村安排放一场室外电影和杂技表演。看电影屏幕前一个个窜动的黑影,就知道人们心里有多么的满足。

四、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

那时候,公鸡啼鸣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厨房里,炊烟袅之升起,母亲已经开始忙碌,准备着简单的早餐,柴火在灶膛里噼啪市响,锅里的水蒸气缓之上升,带着米粥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

田野上,露珠闪烁着晨光,农民们戴着草帽,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地头。

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天边被染成一层金红色的余晖,农民们带着满足与疲惫,陆续从田间返回家中,他们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被拉得修长,像一幅幅动人的皮影剧。

晚饭的香气飘向每一条大街小巷,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等待着父母归来。

饭桌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收获和趣事,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温馨的生活画卷。

夜幕降临,星空璀璨,农村的夜晚宁静而祥和。

那时候的夜晚月亮很亮。

那时候,我真的很傻,总想着长大。

0 阅读:4

一个水彩笔

简介:热心探员、北京资深玩家,优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