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中,有这么一个桥段。
说的是刘备要去打袁术,留下了三爷张飞看家,刘备担心张飞心性不稳,会喝酒误事,因此临行前还专门叮嘱他了一些注意事项。
张飞当时答应的很好,但是刘备这边一走,张飞不光喝上了大酒,还趁着酒意折辱了一个叫曹豹的将领,曹豹自己干不过张飞,又忍不了,于是私下里联络了女婿吕布。
吕布和曹豹里应外合之下,直接抄了刘备的家......
这个桥段写的是非常的精彩,但是这个桥段和《三国演义》这本书一样,都是戏说的内容居多,真事很少,很多内容都没有涉及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
据正经史书《三国志》记载,当年张飞的确和曹豹闹了矛盾,曹豹那边也确实向吕布求援了,最后吕布也的确抄了刘备的家,但张飞和曹豹的问题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曹豹早年和刘备并不是一路人,他以前跟着混的带头大哥,是徐州曾经的话事人陶谦。
而真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陶谦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本是江东那边丹阳的人,他之所以能到徐州当官,是因为当时徐州的黄巾军当时很猛,一般人搞不定。
陶谦之前就有不错的军事履历,还能调动源自家乡的丹阳精兵,朝廷这才派他去徐州,而徐州的地方势力本来很强大,但是因为陶谦手头的丹阳精兵,不光能打黄巾军,还能震慑徐州的地头蛇,所以陶谦很快就在徐州站住了脚。
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
第一,陶谦所辖的丹阳精兵,当时就由陶谦的丹阳老乡曹豹统领;
第二,陶谦在徐州期间,做了很多让当地地头蛇敢怒不敢言的事;
陶谦去世之前,应该是想把徐州这块地盘传给自己的后人的,但是他当时死的突然,形势又对他不利,所以徐州的地头蛇们,就选出了刘备当徐州名义上的话事人,而不是陶谦生前让给刘备的。
刘备上任之后,对于手握重兵的曹豹应该怎么样,懂的人都懂,所以张飞当年和曹豹的争端,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三爷喝酒惹事,而是利益之争,换谁都一样。
那么真相既然在正史中已经写的那么清楚,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不照实写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让大家好以史为鉴,从中学到真东西,而是为了让自己写的小说流传更广。
所以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就故意把这部书写的浅显有趣,而故意忽略了很多史实,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三国演义》成了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于三国那段精彩的历史,就只能体会到有趣,而无法从中看到和学得更多的东西。
而《三国志》这本书,虽然内涵更精彩,认真细读,能收获更多东西,却少有人愿意认真读,青少年更是碰都不愿意碰。
那么有没有既能写出《三国志》所记载的真实,又像《三国演义》一样读起来有趣,适合青少年读的历史书呢?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因为想把相对枯燥的正史写的有趣,可比以正史为蓝本写本小说难多了,这不光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积累,还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字表达技巧。
后来这个问题,被一个叫林汉达的人解决了,这个人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简单列举几条和他相关的内容,你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1928年,他曾荣任过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部主任;
1939年,他从美国携博士学位回国,同年他成了上海之江大学的教授;
1948年前后,他先后担任过光华书店总编辑,辽北省教育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
1950年前后,他的身份先后为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兼任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54年前后,他先后担任过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他临终之前,他还完成了周总理专门委托他审校《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的工作,林老去世后,追悼大会是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
林老生前还在百忙之中,根据史实编纂了一套故事书,其中就包括最近发行的《林汉达三国故事全集》。
林老的这套书,不光严格依据了史实,读起来还都和故事一样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让青少年看的进去,还能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