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品牌,千店千人,长安汽车能让欧洲安心么?

车业杂谈 2025-03-25 16:15:50

2025年3月21日,德国美因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站在聚光灯下,宣布旗下CHANGAN长安、DEEPAL深蓝、AVATR阿维塔——三大品牌携9款新车正式面向欧洲发布。

借此说长安汽车“进军”欧洲?这个说法很提劲,但不够友好。

如今的欧洲汽车产业该以何种姿态迎接中国电动车?是个复杂的问题。

长安汽车这场欧洲发布会的主题是SHARING THE FUTURE(共享未来)。除了介绍产品多么厉害,长安汽车在发布会中特意交代:未来三年,长安计划在欧洲建设超1000家销售服务网点,吸纳1000名本地员工。

当中国电车高举“本地化”大旗进入欧洲时,欧洲的传统车企却在经历一场血腥的“瘦身运动”。

当地时间3月17日,奥迪的管理层与公司工会就一项裁员计划达成一致,确认将于2029年前在德国裁减约7500个工作岗位,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而在2024年底,大众宣布关闭3家德国百年工厂,裁员上万人,引发10万工人罢工,工会与管理层的拉锯战持续数月,最终以全员降薪10%收场。

汽车工业是欧洲经济重要支柱,创造了1300万个就业岗位,为欧盟贡献了约8%的GDP。去年底就有相关报道称,大众、奥迪、福特等车企及博世等零部件巨头,累计计划裁员超5万人,德国汽车分析师直言:“这是欧洲汽车业百年未有的裁员规模。”

电动化进程迟缓,燃油车生产线成了包袱,面对高昂的能源成本和各种不确定的地缘政治影响,欧洲车企陷入焦虑。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汽车行业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明确将汽车制造商实现欧盟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时间期限从一年延长至三年。

一方理解这是欧洲放缓电动化转型的信号;另一方理解是,欧洲仍然坚守减排目标,但困境中的制造商需要喘息空间。

欧盟作为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是中国品牌出海绕不开的地方。从长安“千店千人”计划来看,中国车企想要在欧洲扎根发展,“就业承诺”已经被摆上桌面。

此前,奇瑞与EV MOTORS达成合作在西班牙建厂,重启EBRO品牌,挽救了千余就业岗位——这种合作模式被视为“双赢”。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还是很客气的。

不管是此前上汽举着MG品牌卖车,还是奇瑞复活西班牙本土EBRO品牌解决就业,又或者是零跑与Stellantis合资合作,其实都很照顾欧洲消费者的情绪——欧洲是汽车工业强国,尽可能不要让欧洲人民觉得他们买的是中国品牌汽车,或者是给中国企业打工。

在本次长安的欧洲发布会上,朱华荣用英语解释了“长安”二字的含义,并详细回顾了长安汽车与欧洲的结缘,并强调In Europe, for Europe。

长安汽车将在2025年底前扩展至至少10个欧洲区域市场。这包含了很多具体举措,比如在挪威、德国、荷兰、英国等地找到当地知名的合作伙伴共建销售网络;与欧洲物流巨头KUHNE+NAGEL合作仓储;与Allianz Partners(安联世合)签署合作备忘录,让其提供保险服务......

过去是老外在中国宣传“在中国,为中国”,中国消费者感激涕零。

如今是中国车企到欧洲承诺“In Europe, for Europe”,试图合作共赢。

即便积极融合,中国车企在欧洲接下来还有一系列挑战。除了关税壁垒,还有工会问题,德国金属行业工会(IG Metall)能让大众低头罢工,未来也可能对中国车企的加班文化、薪资标准提出挑战。还有文化鸿沟,欧洲消费者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异,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钱,他们同样看重“性价比”而非一味追求智能豪华。

欧盟的态度及政策导向、欧洲传统制造商利益、汽车产业链相关机构、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当地的劳动力挑战......以上种种,都需要中国车企拿出足够的耐心去试探、磨合。

这个过程绝对比当年大众进入中国建厂要曲折漫长许多。目前,上汽、奇瑞、零跑、比亚迪、长安、吉利都在探索不同模式。

中国车企能用“技术换市场”激活欧洲汽车产业链达成双赢么?这场博弈背后,是汽车产业百年格局的重塑。

问题也来了,当诸多中国车企都瞄向欧洲市场加快布局,海外竞争也必然加剧,这种压力形势下,又该如何告诉世界,中国电车不是“价格屠夫”,而是带着技术、就业承诺和本土化建设方案的合作伙伴?

“共享未来”不仅是向欧洲市场表态,也需要走出去的中国车企多思考,多协同。

0 阅读:0
车业杂谈

车业杂谈

为爱车者提供既专业又客观的高质量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