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毕竟在求学时我们都曾学过。那时我们都取笑范进,觉得他是被书读傻了。然而,当我深入了解了他的一生后,才意识到,真正愚钝的其实是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处在范进的境地,也难免会发疯。
课本里没提到的部分课本中只提到了范进中举的情节,却没有说明他是如何考上秀才的,也未涉及他中举之后的故事。范进一生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却连秀才的功名都未能获得。正因为如此,他的岳父胡屠夫总是对他大发雷霆,责骂他无能,连累了自己的女儿。范进在54岁时终于考中了秀才,这其中运气的成分不可忽视。因为这一年当地的学政换了人,新来的学政周进对当地士子的水平不甚了解,见范进第一个交卷,便细心查看他的试卷。范进老师常说,范进的文章写得已经炉火纯青,只可惜他的字实在太差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字迹的优劣是首要考量标准。若字迹过于潦草难辨,考官往往直接忽视,不予评阅。
范进的考卷落入周进手中时,他的第一反应竟是:字迹如此难看,难怪屡次落榜。然而,一旦细细品读范进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才学确实不凡。于是,周学政破例将第一名授予了他,范进这才考中秀才。范进考中秀才后,在同年们的一再怂恿下,动了再去参加举人考试的念头。然而,赶考需要一笔盘缠,而范进家境贫寒,住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哪里能拿得出这笔费用?无奈之下,他只好去向岳父胡屠夫借钱。结果不出所料,范进被胡屠夫狠狠训斥了一顿。胡屠夫劝他保持清醒,直言他能考上秀才不过是因为考官看他年纪大,给了他一些同情分,告诫他不要再心存妄想。
然而,范进对科举始终难以释怀。他心里想着:既然已经中了秀才,若不去尝试考取举人,如何能够心安?最终,范进居然又考中了举人。这其中是否与周学政有关呢?毕竟他的字迹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无论如何,中了就是中了。事实上,范进自己根本没抱着真能中举的希望,所以当捷报传来时,他还在集市上兜售家里的母鸡,想换些小米。是的,范进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这也足以说明他家境的窘迫。范进确认自己真的中了举后,立刻就疯癫了。幸好前来报喜的官差见多识广,建议胡屠户去吓唬一下他,胡屠户狠狠扇了他一巴掌,范进这才恢复了正常。
这一情节正是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的故事。至于后续的情节,教材中则未再提及。实际上,范进刚恢复正常不久,张乡绅便前来拜访。张乡绅可是本县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仅出身于举人,还曾担任过知县一职。在县城内,他拥有多家商铺,城外更是有着无数良田。就连县令大人见到他也要礼让几分。张乡绅出手极其大方,直接赠送了范进50两白银和一套三进的别院。除此之外,他还巧妙地与范进拉近了关系。接下来的几天里,当地的士绅纷纷前来拜访送礼,范进应接不暇,礼品堆积如山。更有许多人主动献上田地,甚至愿意到范进府上充当仆役。
一时间,范进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新贵,连县令大人也多次设宴款待他。后来,范进又琢磨着:既然自己已经中了举人,何不再接再厉,尝试考个进士呢?这次他完全不必再为盘缠发愁了,毫无顾虑,发挥比前两次更加出色。果然,他顺利考中进士。金榜题名,范进从此正式踏上仕途。如果说考中举人的范进还只是官场的新手,那么考中进士的范进则已经稳稳迈入了高官厚禄的行列。
他首任御史一职,职责主要是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范进第一次当官,再加上读书读得有些迂腐,思想固执不灵活,因此做事兢兢业业,生怕出现任何差错,丢掉官职。按理说,像范进这样性格的人,在仕途上本不可能走得太远。然而,当时的官场中,踏实做事的人寥寥无几,反倒让范进显得弥足珍贵。为了树立榜样,皇帝最终决定提拔他。范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山东学政。当年帮他考中秀才的周学政,正是山东籍贯。即便范进再怎么迟钝,也明白人情债是要偿还的。
他便去找周学政,询问是否有值得提携的后辈。周学政为官勤勉,也未趁机漫天要价,只提到自己有位学生名叫荀玫。此人文采颇佳,只是运气不济,希望范进能在适当时给予一些帮助。范进到山东后,由于工作繁忙,几乎把这件事抛诸脑后。等他意识到时,考试成绩即将公布,他只能连夜翻找试卷,幸好最终不负周学政的厚爱。除此之外,范进在其他方面一向尽心尽责,绝不徇私枉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胆小怕事,生怕办错了事,失去官位。范进因在学政任上的出色表现,再次受到皇帝提拔,担任了正三品的通政使司通政使。此时,他已跻身朝班行列,具备了直接影响朝廷决策的地位。不过,凭范进的性格和能力,恐怕他也只会随波逐流,鲜少主动进言。
范进的官职在现代相当于什么级别?自从范进考取了秀才之后,仕途便一帆风顺。那么,若将他当时的官职放到现在,又相当于什么级别呢?先来谈谈这位举人。举人及第后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以范进为例,他在县试中名列第七,获得了“亚元”的称号,这足以胜任县令一职。此时的范进相当于处于候补县令的层级,一旦某地县令职位出现空缺,他便有机会补上。一些名次靠后的举人也可以在县衙中找到职位,例如担任县丞或负责管理文书。如果条件不太好,只要头脑灵活,也可以担任师爷的职位。一个县衙竟能如此掩护人,由此可见这些人手中权力之大。
县令相当于如今的县长,县丞则类似副县长,而文书、师爷则可以对应如今的科长或局长等职位。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对比。实际上,县令的权力远远超过如今的县长。毕竟古代官职种类较少,许多事务都需要县令亲自处理。此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县令几乎可以说与“土皇帝”无异。此外,举人即便不做官,也享有许多“特权”。例如,遇到官员时无需行礼,也不会被施以刑罚。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免除徭役和税收负担。这正是许多人愿意将田地献给范进的原因。此外,举人已经成为地方上流社会的一员,因此有不少士绅主动与范进攀交,赠送财物和宅邸。这些都是举人身份带来的好处。
关于范进的首份差事——御史,御史的职责是弹劾和检举违法行为,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检察官。范进的第二份职务是学政,负责管理地方教育,相当于当今的教育局局长。他所掌控的资源之丰厚,显而易见。范进的第三份职业是担任通政使司的通政使。这个职位相对复杂,其职责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它负责代替皇帝管理奏章,所有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呈递给皇帝;另一方面,根据皇帝的指示,该职位还需对奏章进行驳回。
另一项职能是引荐百姓,把他们对朝廷的意见传达给皇帝。这样一比较,通政使司的通政使大致相当于秘书处处长兼信访局局长。由于能够接触权力核心,其影响力显然远远超过前面的御史和学政。自然,这样的位置并非普通人能胜任。看看就好,其他的还是不必多想。许多人只知道笑话中范进的死板和木讷,以为他不过是因为中了举人考试而发疯了。然而,当我们审视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和所担任的各类官职,才真正能够理解范进。毕竟,这种如天上掉下的馅饼般的机遇,谁遇到都会感到疯狂。#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