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手记①丨美的,不仅是艺术

美术报 2020-05-12 14:56:19

美术报作为美术类专业媒体,以它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学术专业性深度参与到当代美术史的书写,以及中国美术事业的建设之中。从本期开始, 美术报总编辑杨丽首次以传媒人的视角,推出总编辑手记”专栏,将不定期与读者分享所思、所感、所想。 传媒人的职责即是观察、倾听、记录、见证、传递,我们的思想有人关注,我们的观点有人倾听,我们的情怀有人共鸣,足矣。

美的,不仅是艺术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艺术界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艺术家们都宅 在家里,但艺术的修习并没有停止。 许多人创作了感人的作品,为抗疫增添了艺术的温度。 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琪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4月28日,我出席了在浦江县举办的乡土 乡情 乡愁——陈琪中国画·书法创作捐赠展”,亲眼目睹他把两个多月来创作的书画作品所得收入102万元全部捐赠给家乡用于抗疫,现场久久的掌声充分地说明了我们有多么感动和敬佩。 (详见2020年5月2日美术报第1377期第10版)

陈琪作品: 疫情无情·大爱无疆 39×37cm

  此情此景,让我仿佛回到了23年前,也是差不多这个时节,一位老艺术家的高洁人品,让年轻的我受到深深的震撼。

  这位艺术家将自己讲学节余的部分收入默默捐献给老家助学,一直到一年后,消息才从当地传回杭州。当时,我代表钱江晚报前去了解这件事情。在那个朴素的家里,一个矢志要献身新闻事业的人,一对高尚而低调的艺术伉俪,与其说是采访和被采访的关系,不如说是受教育和教育的关系。我那时候也陆续在接触采访一些文化界名人了,耳濡目染的有好的也有差的,也许那个时候就奠定了我一生的艺术价值观:重要的不是这幅字、这幅画值不值钱,而是这幅字和画背后的那个人,值不值得被敬重。

1997年《钱江晚报》报道

  无论是刘江老师,还是陈琪老师,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是可敬的人。刘老师和陈老师的夫人都是画家,是真正懂得他们的人,尊重他们用艺术回报社会的心意。最近几十年,艺术市场迎来空前的繁荣,面对资本的裹挟,依然还能保持如此淡定和从容,这真不是那么容易能做到的。

传之久远-印

得道多助-印

花好月圆人寿-印

传之久远-款

得道多助-款

花好月圆人寿-款

刘江篆刻作品

早年刘江老师曾协助过陆维钊先生等筹办中国美院书法专业。 陆先生是我乡贤,一 代大家,诗书画印皆精。 上世纪90年代,陆先生子女向家乡捐赠了陆老80多件作品,后来平湖建起了陆维钊书画院,市政府欲奖励他们几十万元,但他们把钱留在了书画院。 要知道他们其实也都仅是普通的工薪阶层,陆氏家风可见一斑。 陆先生生前曾教导学生说,要想学会写字,必先学会做人。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 品。 ”其子女是真正践行了他的这一精神的。

陆维钊作品: 天地关山 对联

陆维钊作品: 雨中望葛岭

  笔墨直指内心。

在浦江博物馆现场,陈琪老师深情地说:这里曾是浦江县政府所在地,我当时就是从这里出发应征入伍,从此开启了一段没有设想过的人生”;四川万县是刘江老师惦记了一辈子的地方,除了我采访的那次,他其实数度重金捐资助学家乡,去年还在重庆举行了书艺传家——刘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暨刘江、章培筠、刘丹艺术展”。而陆先生,年少首次离开平湖去嘉兴秀州书院读书时,曾作《别家》诗一首:风萧萧,马斑斑。离群鸟,声苦哀。独养子,出门难。老祖走相送,寡母倚门叹。回头一望一低首,村前村后皆青山。”这一幅画面定是印在了他心里一辈子。 我们看他们的作品,仿佛在读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里,装着多少美好的乡情、亲情,才会从内而外,沁吐着这么怡人的清芬。

end

编丨ZYJ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 ▲ 哎,巨难!送给2020届美术毕业生的六个就业锦囊”! ▲ 玩石记丨好石可遇不可求,上千万的全款他一次性打给了卖家 ▲ 在这里,再次感受艺术的温度”! ▲ 从今天起,学会做一个好母亲! ▲ 1896年,是谁亮起了浙江的第一盏电灯? ▲ 优秀的书法家少不了广博深厚的字外功”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