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学历最低的清华导师,无一纸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奇才

妙笔生辉者 2024-10-04 18:00:39

他是学历最低的清华导师,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在民国那个神仙打架,谁也不服谁的年代,他是唯一一个被各路文学大师们一致发自肺腑尊敬的人,他就是被誉为三百年难一遇的奇才陈寅恪。

陈寅恪是个官三代,他的爷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位列清末四公子之一。在这种背景加持下,陈寅恪想低调都难。出身不凡也就算了,幼年的陈寅恪天赋异禀,5岁就会背四书五经,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长大后,爷爷花重金将这个天才孙子送出国留学,什么哈佛、苏黎世、柏林大学全都让陈寅恪读了个遍。

可是留学23年,归来却仍是初中学历,念过这么多高等学府的陈寅恪,却一张文凭都没拿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陈寅恪读书从来不是为了学历,而仅仅是为了学知识。俗话说读书先认字,所以他顺便把各国语言也都学了个遍。每当这个学校的图书馆被陈寅恪读遍,他就会直接转学去下一个学校的图书馆继续读书,可以说是只要能力不要学历。

当时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准备聘请4位学界大家担任导师。当梁启超推荐陈寅恪时,却遭到了校长的拒绝,因为陈寅恪只有初中学历,而且连个像样的著作都没有。可梁启超却说,梁某著作几十万字,却不敌陈先生几百字。校长一看,梁启超都这么称赞陈寅恪了,那就聘来试试吧。

结果这一试不要紧,陈寅恪的课马上就风靡了整个清华,为什么呢?因为陈寅恪讲课有四个讲,前人、新人、外国人、讲过的他不讲,连他自己讲过的也不会再讲,这样的课谁不想听呢?而他的每堂课不止有清华学生来,甚至连朱自清、冯友兰这样的著名大师也会来蹭课。有的学生还发现,其他课的老师也会来听陈寅恪的课,因此学生都称呼陈寅恪为“太老师”,而他的名声也远播海外,连日本人都想把他挖走。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人包围了北京城。巡逻时却意外发现了还没来得及出城的陈寅恪,这可把日本人高兴坏了,他们用丰厚的待遇邀请他到日本教书,还不停往他家里送大米和白面,结果日本人前脚送,陈寅恪后脚就往外扔。这一举动赢得了众多鸿儒的尊敬,就连那时候的狂儒刘文典都对陈寅恪十分佩服。

在一次空袭中,向来惜命的刘文典跑到一半,想起来陈寅恪视力不好行走不便,于是他转身就跑回学校,一边喊着“保护国粹”,一边扛起陈寅恪就跑,因为他知道,世上只有陈寅恪才能撑起中国文学的天。陈寅恪一生都在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拼搏,坚持研究国学。即使是在1949年解放前夕,不少文人学者劝陈寅恪一起离开时,他也依然坚持留在国内,而他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1954年在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写出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谁也想不明白,一代大师陈寅恪为什么要为一个妓女树碑立传,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像柳如是这样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传记,陈寅恪迎来了那段特殊岁月。他一生的心血全都毁于烈火,他心力交瘁,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便溘然长逝。

或许陈寅恪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吧。虽然艰难,但身边都是才华横溢的同事,讲台下都是渴望知识的眼神,那里简直就是他学术生涯的世外桃源。回望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曾说的十字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10-04 20:49

    可惜认知能力不清醒,没有善终[哭笑不得]

妙笔生辉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