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高调宣称有望在1个月内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作为曾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标志性人物,特朗普此番言论背后既有政治算计,也折射出美国经济面临的现实压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近期与商业领袖的闭门会议中多次强调"消除贸易逆差"是协议核心目标,其团队已草拟涉及关税调整、技术转让等条款的框架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同时威胁称若谈判失败将恢复高额关税,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延续了其一贯的谈判风格。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紧迫时间表可能与美国国内形势相关:一方面,美国大豆协会等农业团体持续施压,警告贸易战已使豆农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模型显示其对华关税导致美国商品进口总额下降约30%,包括玩具、电子等行业的圣诞供应链正面临严峻考验。更关键的是,2025年大选临近,特朗普需要经济成绩单争取选民支持。
中国方面则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商务部近期明确表示"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维护正当权益",强调任何协议都必须遵循平等尊重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通过拓展东盟、拉美等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前三个月对非美地区出口同比增长17%,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专家认为,短期内达成全面协议仍存三大障碍:首先是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出口管制难有实质性松动;其次,特朗普坚持的"对等关税"机制与中国市场化改革节奏存在冲突;最后,美国两党对华强硬共识使任何让步都可能被政治化炒作。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所警告:"用关税作为谈判工具只会双输。"
这场博弈的结局将深刻影响全球经贸秩序。若达成协议,短期内或缓解供应链紧张;若破裂,则可能加速世界经贸体系的分化重组。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将继续以"稳中求进"的战略应对"美国疯狂",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与智慧穿越任何风暴。"
旅行
你先兑现24小时结束俄乌再来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