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达成协定停火,真主党话都没说,伊朗就和美以一起开庆祝?

芸仪聊娱乐 2024-11-29 07:52: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丨奈米历史

编辑丨奈米历史

如果有人告诉你,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居然在现代中东这个火药桶里签下了一份停火协议,而且伊朗居然还拍手叫好,你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更奇怪的是,这份停火协议的宣布当天,真主党却像消失了一样,连一句象征性的表态都没有。

这一切,看似平静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黎以冲突真的偃旗息鼓,还是中东局势的一场“面具舞”?当伊朗端起香槟庆祝时,我们是否该警惕,接下来等待中东的会是一场更大的风暴?

拜登、马克龙、内塔尼亚胡、真主党、伊朗……这些在中东棋局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这场停火协议的舞台。协议宣布之后,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丝沉默,都值得细细琢磨。

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暗流涌动。要理解这份带着诡异色彩的停火协议,不能仅仅看表面,而是要剖析每一方的利益算盘,才能窥见这场“中东大戏”的真实用意。

让我们从这份停火协议的诞生说起。

11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以一种急切又郑重的语气宣布,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停火协议的细节则由拜登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自揭开——这是一次美法联合斡旋的成果,计划于当地时间第二天正式生效。

稍微熟悉中东局势的人都会感到疑惑:以色列和真主党,这两股势不两立的力量,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签协议?更值得玩味的是,协议宣布当天,黎巴嫩真主党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甚至没有一句外交辞令式的祝福。整个中东的媒体圈顿时炸开了锅,真主党的沉默显得异常诡异。

黎巴嫩真主党为何“隐身”?

就连《以色列时报》都忍不住发问:真主党究竟有没有参与这份协议?虽然协议是以色列和黎巴嫩政府达成的,但黎巴嫩政府在国内的权力和影响力远不如真主党。更何况,黎巴嫩政府的发言人只是一位看守总理,他的权威性显然不足以代表全国。

黎巴嫩真主党作为黎巴嫩南部的实际控制者,怎么可能对一场关乎自身生死存亡的停火协议无动于衷?还是说,这份协议根本就是美法施压黎巴嫩政府的“面子工程”?

对于真主党的“销声匿迹”,外界有两种猜测:一是他们确实默认了这份协议,但不愿公开承认,因为这会被视为一种软弱的表现;二是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黎巴嫩政府暂时“代为签署”。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只会让整个协议更显脆弱。

伊朗的“笑容”背后藏着什么?

尽管真主党保持沉默,但伊朗却在停火协议生效当天开口了。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明确表示欢迎,并强调伊朗“坚定支持黎巴嫩政府、国家和抵抗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这番话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黎巴嫩政府签署停火协议,很可能获得了真主党的默许。

而伊朗的态度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推测的依据——真主党并非完全置身事外,而是选择通过黎巴嫩政府出面,避免直接与以色列接触。

从逻辑上看,伊朗的表态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对于伊朗来说,这份停火协议其实是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当前,伊朗一方面需要顾及国内经济困局,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西方对其核计划的持续制裁。

与此同时,伊朗还要为巴勒斯坦哈马斯、胡塞武装和真主党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黎以停火,意味着伊朗可以暂时减少对黎巴嫩方向的投入,集中精力应对其他战线。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战略目标逐渐清晰——他希望通过缓和中东局势,为恢复与西方的伊核谈判创造条件。

一旦伊核协议得以重启,西方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不仅能够缓解国内压力,还可以在中东事务中继续扮演“幕后操盘手”的角色。黎以停火,显然为伊朗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

以色列的“军事自由”是把双刃剑

停火协议的另一方,以色列,则在协议宣布当天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态。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以色列将继续保留“完全的军事行动自由”。换句话说,以色列虽然签了协议,但并不打算束手束脚。一旦真主党被发现违反协议或重新整军备战,以色列将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打击”。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态度不仅仅是为了对外释放信号,更是为了安抚国内的鹰派势力。在协议生效前夕,以色列军方对黎巴嫩南郊进行了密集轰炸。据报道,仅仅两分钟内,以色列就对贝鲁特南郊实施了20次空袭。这种“协议未生效,炸弹先行”的操作,既是对真主党的警告,也是对协议本身的不信任。

拜登和马克龙的“外交成绩单”

作为这场停火协议的主要推动者,美国总统拜登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自然是最大的赢家。对拜登来说,黎以停火无疑是一张急需的“外交成绩单”。

随着任期进入尾声,拜登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表现乏善可陈。俄乌冲突迟迟无法平息,巴以战争依然激烈,拜登急需在中东找到一个突破口,以证明自己的外交能力。

相比之下,马克龙的动机则更加复杂。作为欧洲在中东的重要代言人,法国一直试图在中东事务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此次黎以停火协议的达成,让法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找回了存在感。

马克龙在停火协议宣布当天的发言中,将协议的成功归功于美法与以色列及黎巴嫩政府的“密切合作”。马克龙的这番话却让人觉得有些“自我标榜”的意味,因为真正促成协议的幕后推手,恐怕还是美国。

协议的未来充满悬念

尽管黎以停火协议被视为中东局势的一次“降温”,但其脆弱性显而易见。以色列的“军事自由”是悬在协议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让协议分崩离析。更严重的是,以色列对真主党的不信任并未因协议的签署而消除,反而通过持续轰炸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敌意。

与此同时,伊朗虽然在表面上对协议表示欢迎,但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仍然值得警惕。伊朗会不会利用黎以停火的机会,在其他方向上加大对哈马斯和胡塞武装的支持?真主党会不会在停火期间秘密扩充军备,为下一轮冲突做准备?这些问题,注定会让这份停火协议充满悬念。

中东从来不是一个能轻易平静的地方。停火协议的诞生虽然暂时缓解了黎以之间的紧张局势,但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之中。当真主党保持沉默、伊朗举杯庆祝、以色列加紧备战时,我们是否应该警惕,这场短暂的停火背后,可能是中东局势更深层次的危机?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0
芸仪聊娱乐

芸仪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