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这名词对现代人的含义

沃唐卡 2025-02-07 00:05:32

释迦牟尼什么意思?确有其人吗?

确有释迦牟尼其人吗?

这个答案,我们无法从佛经中寻觅。

至于原因,就在于佛经中的释迦牟尼,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已经很难从中分辨出真实的历史面貌了。

在早期佛教经藏,像《四阿含经》和《小乘律藏》,并没有专门针对释迦牟尼身世的系统记载,内容主要围绕他的言论。不过,这些言论详细阐述了戒律的起源。虽然这些记载只是零散的片段,但从中仍能感受到与佛陀直接接触的人,对他思想和行为的回忆。

另外,在经藏和律藏中,通过佛陀自述,也有关于他早期生活的记录。例如,《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记录了释迦牟尼的出身和出家历程;《杂阿含经》里的《转法轮经》描绘了初转法轮的情景;《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以及《阿含经》里的一些小经,记录了他的教化活动;《长阿含经》《般泥洹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则记载了他的晚年生活。

不过,随着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发展,原本统一的佛教分化出许多派别。同时,受印度教、耆那教偶像崇拜和希腊文化影响,部派佛教开始崇拜佛祖。人们在描述他的经历时加入了很多神异元素,把佛陀描绘成神通广大、智慧超凡,拥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如手长过膝、面容如满月、梵音深远等。于是,专门记载释迦牟尼前世身世和修道事迹的 “本生”“本起”“本行” 类经典出现了。

后来,佛教徒把《修行本起经》《普曜经》等零散资料整合起来,编成佛陀传记。但这些传记内容过度神化佛陀,把他塑造成一个理想化的崇拜对象。其中,马鸣的《佛所行赞》篇幅最长,依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的一生,是最早的完整佛传。

那看文物资料呢?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印度留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的地方,陆续发掘出古建筑遗址和文物。

这些文物和史料充分证明,佛陀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关于释迦牟尼的种族,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蒙古种,有人认为是雅利安种。从当时的地理位置看,迦毗罗卫国地处偏远,是个小国,作为乔萨罗国的附庸国,其王族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佛经多次提到释迦牟尼的身体呈紫磨金色,这也能说明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

所以,确切地说,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公元前 6 世纪的人。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悉达多” 意思是吉财,中国佛经译为 “一切义成”。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是梵文音译,“释迦” 是部族名,意为 “能”,“牟尼” 意思是 “仁、儒、忍、寂” 等,所以 “释迦牟尼” 可以解释为 “能仁”“能忍”“能儒”“能寂”,也可以理解为 “释迦族的圣者”。

“佛” 是 “佛陀” 的简称,意思是 “觉”。佛陀被尊为圣人,千百年来受人敬仰,但在觉悟之前,他也有过困惑和痛苦。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由自己的痛苦体会到众生的痛苦。他舍弃了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行。经过 6 年艰苦修炼,终于断除各种烦恼,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彻底解脱。

因为佛陀成了圣人,“佛陀” 这个词的含义也扩展为三个方面:一是正觉,就是如实觉悟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二是等觉,也叫遍觉,不仅自己觉悟,还能平等、普遍地让他人觉悟;三是圆觉,也叫无上觉,正觉和等觉的智慧、修行都达到了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3-603707的文殊菩萨唐卡: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5
2025-02-07 13:22

佛祖圣人圣母类都是骗子, 老子才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