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2岁女子手术,术后却陷入脑死亡,缺氧30分钟医生竟没发现

小铭有点楠 2025-04-19 11:04:36

各位网友们,你们能想到一个微创手术就将人的生命夺走的么?而事情真的确确实实的发生了。

2825年3月10日,广东汕头一位22岁的年轻女子,因为输卵管堵塞,前往广东省人民医院做微创手术。

然而令他的家人怎么都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微创手术,却是无情的夺走了她的生命。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手术顺利却脑死亡

在汕头市金平区的街巷里,卢晓丹经营的美甲店总是飘着淡淡的甲油香,这位22岁的潮汕姑娘,用灵巧的双手为无数新娘打造过婚庆美甲。

2023年初,当她与丈夫计划迎接新生命时,却被诊断为输卵管堵塞。这个常见妇科问题本不该成为悲剧的起点。

正是这些看似可靠的数据,让他们最终选择了省级三甲医院,于是商议后决定2025年3月10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琶洲院区进行微创手术,当天下午1点半,卢晓丹被推进手术室。

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下午2点半时,医生告知手术顺利,之后卢晓丹就被推入复苏室等待苏醒,但复苏室是在手术室里面,外面的家属不允许进去,患者也是由医院监护人员负责照顾。

然而卢晓丹的丈夫和家人在手术室外等待了许久,依旧没有见到卢晓丹有被推出来的迹象,于是询问相关医护人员妻子的情况。

然而护士却以“术后患者形象不是很雅观”为由拒绝卢晓丹的丈夫及家人进入,又在焦急的等待2个多小时后突然传来了噩耗。

手术室中有医生出来告诉卢晓丹的丈夫,卢晓丹现在口吐白沫、翻白眼,人在抽搐,为了安全必须将其送至ICU中,但并未告知具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据事后流出的医疗文书显示,从14:45到15:15这半小时里,患者的血氧值如同失控的电梯般坠落,而本应刺破寂静的警报声,却未能唤醒任何医护人员的注意。

“我们后来找到的监控记录显示,那段时间有护士三次经过复苏室门口,”马先生展示的医院平面图上,复苏室距离护士站仅15米。这个细节让医疗安全专家王教授在采访中扼腕:“这就像消防员站在起火点旁边打盹。”

录音曝光

在《看见》记者的采访中,卢晓丹的家属还提供了一段与医院相关人员交涉的录音,在录音中听到一位麻醉科主任张医生的话。

在卢晓丹的丈夫和家属质问血氧下降后,监护仪应该报警的,为何医务人员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张医生也做出了回答。

他表示这因为监护医生观察不到位,他虽人身在现场但未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对报警的警惕性不够,对此院方也是痛心疾首。

“我们特意从汕头到这家省级三甲医院就医,就是信任它的专业水平,没想到竟因低级失误致人脑死亡”马先生痛心地说。

当ICU的自动门第38次在马先生面前开启时,病床上的妻子依然保持着沉睡的姿势,床头柜上,神经内科主任三天前留下的会诊记录写着:脑干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

“他们说是像口罩戴歪了那么简单,可我们都知道,这是要人命的失误,”马先生的手机里存着二十多段与院方交涉的录音,其中某段录音里麻醉科主任的叹息声清晰可闻。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医疗论坛流出的内部培训记录显示,事发前三个月,该院麻醉科刚进行过“急救设备响应”专项考核。

“我们查到涉事医生有八年临床经验,”医疗法律顾问李律师指出,这反而凸显出更深层问题:“如果资深医护都会出现观察疏漏,说明系统防控存在漏洞。”

他的团队调取近五年医疗纠纷案例发现,类似“报警疲劳”导致的意外,在华东地区三甲医院年均发生3-5起。

医院回应

对于卢晓丹的情况,前来采访的记者也表示非常痛心,并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安慰,随后也表示会积极与医院沟通,帮助他们了解情况。

在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健康局的接待窗口,工作人员递给马先生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书》已经微微卷边。这份薄薄的文书,承载着两个家庭的重量。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院方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材料,但截至4月20日,系统仍显示“等待院方响应”。

“我们现在每天在ICU要花8000多元”,马先生出示的缴费单上,38天的治疗费用已超过28万元,更残酷的是,某三甲医院神经科主任私下透露:”这种情况继续治疗,更像是对生者的心理安慰。”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4月18日,广东省卫健委紧急下发《关于加强麻醉复苏室管理的通知》,要求全省医疗机构必须双人值守复苏室,且必须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某省级医院护士长坦言:”新规实施后,我们的排班表全部重新调整”,在医疗质量安全讨论会上,多位专家提出“智能联控”概念。

广州某科技公司展示的AI监护系统,能实时捕捉监护仪异常数据并同步推送五位医护人员,“这套系统能把反应时间缩短到90秒内”工程师的演示让在场医生神情复杂。

当记者再次探访涉事医院时,发现复苏室门口新增了电子巡更打卡点。但住院部电梯里,依然能听到病患家属的议论:“听说那个姑娘才22岁?”“作孽啊,现在机器都比人可靠吗?”

在医学伦理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孙教授的话引发深思:“我们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十年,建立信任需要更久,但摧毁这一切,只需要一次疏忽。”

他的研究团队正在构建“医疗安全韧性指数”,试图量化那些隐藏在流程背后的人性变量。

一场简单的手术,却因为一个疏忽,还是一个作为医护人员最基础,最不应该出想的失误而断送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医者仁心,为何近些年医疗事故频出,到底是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问题还是细节处理问题呢,对此各位网友怎么看?

信息来源:

杭州提报 2025-04-18:00后女生微创手术后缺氧致脑死亡,家属:缺氧30分钟医生未发觉!医院回应:监控坏了

辽沈晚报 2025-04-17:22岁女子手术后陷入脑死亡!缺氧30分钟医生没发现?医院回应

极目新闻 2025-04-17:22岁美甲师手术成功却在复苏室脑死亡,家属称缺氧30分钟监护医生未察觉,医院回应

0 阅读:30
小铭有点楠

小铭有点楠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