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态度,震动了西方世界,他对俄罗斯“暗送秋波”,不仅声称俄乌冲突的责任在乌克兰,还暗示要抛弃欧洲盟友,与普京“握手言和”。这种转变有多魔幻?就像“狼突然和羊商量怎么分草吃”。特朗普为什么这么做?美媒的解读很直接:是为了腾出手来对付中国。
美国《纽约时报》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称,特朗普“逆转了过去几代人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主要原因是为了腾出手脚、集中资源针对最主要的对手,中国。这种观点在国内也很有市场,不少人觉得,特朗普招招手,俄罗斯就一定会背叛中国、投入美国的怀抱,将特朗普拔高到“地缘战略大师”的高度,认为“此计甚妙”。
那么,这场外交变脸的背后,真的是特朗普“联俄抗中”的宏大战略吗?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特朗普的对俄立场,确实让让西方盟友“裂开”了。他一边指责乌克兰“不配谈判”,一边要求欧洲“自求多福”,把拜登政府四年攒下的“反俄统一战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在很多西方人看来,这个行为完全“不符合逻辑”,而且欧洲陷入了恐慌,美媒急着找理由,说这是“为了集中力量对抗中国”。但仔细想想,这个解释更像是给自家总统的任性行为“打补丁”。毕竟,特朗普的外交逻辑从来不是教科书式的战略规划,而是“推特治国”式的即兴发挥。
第一种可能性,特朗普或许真有“联俄抗中”的算盘。毕竟,他在竞选时多次强调“中国是最大对手”,而他的幕僚也透露,想复制冷战时期“拉一打一”的策略,拆解中俄合作。但问题在于,俄罗斯早不是苏联——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上被西方孤立,普京凭什么为了特朗普的“空头支票”背叛自己的“经济生命线”?数据显示,2022-2024年,俄罗斯40%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三分之一出口也依赖中国,两国早已形成“经济共生体”。
另一种可能是,特朗普根本不在乎什么“战略”,单纯想拆台民主党。拜登任内把俄乌冲突塑造成“民主对抗专制”的符号,而特朗普偏要反其道而行,既能彰显自己“特立独行”,又能让民主党的“政治遗产”变成笑话。毕竟,这哥们儿可是干过“退出巴黎协定”“撕毁伊核协议”的主儿,破坏前任政策是他的“传统艺能”。
美媒炒作“俄罗斯将背叛中国”,搞得好像中俄是塑料姐妹花。但现实是,普京早就用实际行动打了脸——特朗普刚上任,中俄就火速举行最高级别视频会晤,普京直言“中俄关系是国际稳定的基石”;俄方高官绍伊古访华时更明确表态,要共同反制美国“双重遏制”。
其实,中俄合作有“三重保险”:其一,经济绑定的“钢铁链条”:俄罗斯的能源、中国的市场,早就是“你中有我”。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联合军演、北斗与格洛纳斯系统对接……这些合作项目可不是特朗普几条推特就能拆散的。
其二是政治互信的“战略共识”:在联合国安理会联手否决西方提案、在台湾和克里米亚问题上互相支持,中俄的默契是几十年博弈磨出来的。用普京的话说:“中国是朋友,美国是敌人”——这话不是说给中国听的,而是说给华盛顿听的。
其三是美国“信用破产”的反向助攻:俄罗斯早就看透了美国“翻脸比翻书快”的德行。特朗普今天能联俄,明天换个总统可能又反俄。相比之下,中国“不是盟友却胜过盟友”的态度,才是俄罗斯更看重的长期饭票。
而中国最大的底气,也从来不是靠“站队”,而是全靠实力。历史早就证明:美国的“离间计”不好使,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试过“联俄抗中”,结果呢?中俄贸易额不降反升,两国元首会晤频率创下新高。这次就算他再来一遍,也不过是“旧剧本重播”——有些人的说辞,说得普京从不信任中国,却又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想要自己命的美国?这个逻辑过于侮辱智商。
实际上,美国对俄媾和,最慌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德国媒体已经哀嚎:“美国跑了,谁来挡住俄罗斯?”这种恐慌只会让欧洲更依赖中国,放眼全球,能同时和俄美做生意还能保持中立的,全球独此一家。
特朗普眼里只有“交易的艺术”,没有“战略的耐心”。他可能为了短期选票讨好普京,但四年后呢?美国国债34万亿美元、社会撕裂、工业空心化,这些烂摊子,可比“对付中国”紧迫多了。
中俄关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中国的外交智慧在于:和俄罗斯合作,但不绑定;与美国竞争,但不敌对。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全球最大的工业产能、最完整的供应链、日渐壮大的海军,这些才是让美国“绝望”的根源。
美媒炒作“联俄抗中”,本质上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投射。但他们忘了:大国博弈不是打扑克,换张牌就能翻盘。今天的中国,早就过了需要看别人脸色的阶段。
特朗普可以继续他的“外交魔术秀”,但中国只需稳坐钓鱼台,静看潮起潮落。时间在我们这边,我们的国力上升很快,美国还在为“谁是敌人”吵翻天,我们已经开始造新的航母,这就是中美的区别。
用户18xxx28
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