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妈妈
当孩子做一件我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总是会本能地去阻止,对孩子说“不可以”,我也常常是这样,当孩子想要去爬高的时候,我想要对他说“不可以”,因为我担心不安全;当孩子想要多吃一点甜食的时候,我想要对他说“不可以”,因为我担心不健康;当孩子想要多看一会儿手机的时候,我想要对他说“不可以”,因为我担心他会沉迷;当孩子想要偷懒不运动的时候,我也可能会对他说“不可以”……
毫无疑问,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是为了孩子着想的,但其实这样表达的效果并不好,非但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还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发展。
A、影响孩子认知和探索能力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过,孩子在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很多事情都不愿接受大人的安排,喜欢自己去尝试,以检测或显示自己的能力。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自主意愿增强,他们渴望在这种独立行动中体验到快乐、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形成自信。
幼小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对周围的一切有着极强的观察能力,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来感知世界。许多时候,孩子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恰恰可能是在探索和感知。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说“不”,孩子就有可能就会变得不敢尝试,无形中阻碍了孩子探索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B、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有些孩子性格比较温顺,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就不敢去做,表现得很乖巧、很听话,而他们的父母也常常在外人面前把这一点当作孩子的优点来炫耀。
孩子为了讨好父母,就会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掩藏,不敢去表达,总是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做事畏首畏尾,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制。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很无力,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个性非常怯懦,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还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逆反,有的表面上很顺从,内心却充满反抗,有的变得非常固执,总是同父母对着干,形成成“反抗型”人格。
C、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总是用简单的直线模式对孩子说“不”,这种思维方式很快就会得到反馈,你马上就会得到一个遇事不懂得思考,却喜欢直接说“不”的孩子,这无疑会让你苦恼不堪,却找不到症结所在,殊不知有因便有果。
如何巧妙地对孩子说“不”?
01、正面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能激发观念和图像,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画面,更有可能变成现实。
孩子正在爬高,我们担心孩子会摔下来,如果对孩子说:“不要爬了,你会摔下来的!”这时候孩子的大脑中就会想象出摔倒的画面,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孩子摔下来的机率就会很大。
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孩子的接受水平,把消极干预转变成积极引导,对孩子说:“你要扶好,稳稳地爬!”那么,孩子大脑中的画面就会是另一种情形,虽然我们的目的没变,但我们正面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孩子学会更加注重自身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专注地去完成高难度动作。
实操事例a:不要说:“不,你如果不好好睡午觉,就不带你去公园玩了!”(不能出去玩儿的糟糕画面)
而应该说:“宝贝,好好睡觉,等你一醒来,我们就去公园玩!”(可以出去玩儿的美好画面)
实操事例b:不要说:“小心点,不要把杯子里的牛奶洒出来!”(一片狼藉的可怕画面)
而应该说:“紧紧握住杯子,让牛奶待在杯子里!”(掌控杯子的和谐画面)
02、以理服人。年幼的孩子好奇心都非常强烈,父母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要尝试。许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就能做到权衡利弊,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就很有必要对孩子做出解释。
要带孩子出门,时间很紧,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你怎么还没有穿好鞋子,不要再拖拖拉拉了!”孩子可能就会满脸怨气,不愿意马上行动。
如果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出一个简明恰当的理由,对孩子说:“我们下午3点就要到钢琴老师那儿,现在你需要把鞋子穿好,两分钟后我们就要出发,不然,可能就会迟到了。”
这样做也许并不能保证孩子会立即去执行,但却表明了我们尊重孩子、以理服人的态度,也向孩子强调了用理由去激发行为的重要性。
03、设置“减速带”。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设置“减速带”,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情境,这其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把柜子里的衣服翻乱,最有用的办法不是对他大声喊:“不要把柜子弄乱!”而是直接把柜子锁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让别的孩子玩他最喜欢的玩具,最有用的办法不是对孩子说:“你不要那么自私,要懂得分享!”而是在别的孩子来之前,把玩具藏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在房间的地板上拍皮球,影响了楼下邻居的休息,最有用的办法不是冲孩子喊:“不要再拍了,楼下的邻居该找上门儿了!”而是直接把皮球拿走。
04、让孩子做选择。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给孩子一定的自治空间,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自主能力,还可以发展出更强的自控力。而我们直接对孩子说“不”则有可能会陷入“权利之争”,让孩子产生防御心理。但是,如果我们能用同理心对待孩子,告诉孩子后果,并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那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好,孩子看待我们的方式也会更积极。
孩子想要喝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我们不要对他说:“太凉了,不能喝!你想要生病吗!”
而应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喝酸奶,但是酸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太凉了,你的感冒刚刚好,妈妈担心你喝了会生病,所以最好先放一会儿再喝。不过,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我们用同理心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又给孩子描绘了后果,最后分享了权利,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想到生病时难受的场景,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放弃喝冰酸奶的念头了。
05、利用自然后果。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多的,我们可以利用自然后果的力量,来代替对孩子说“不”。
冬天的某个早晨,天气异常地寒冷,孩子却固执地不愿意穿外套出门,这时候,我们不要强迫孩子说:“不行,必须得穿上,外面太冷了!你会冻坏的!”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当他到了室外发现很冷,下次就一定会记得多穿衣服了。
让孩子体验自然结果是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他们选择了某种行为,然后体验到并不舒服的后果时,就学会了选择不同行为,经过这一过程,孩子总是能够学会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
06、多鼓励表扬。如果我们总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指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们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孩子就会树立起自信心。
孩子正在书桌上画画,侧眼看上去画得确实不太好。这时候,我们不要说:“这个地方画得不好,重画!认真点!”
而应该对孩子说:“妈妈觉得这片绿色的叶子画得真是好逼真,如果这个地方能稍微再修改一下,也许会更好。”这样说既给到了孩子肯定与鼓励,又为孩子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百合妈妈寄语:
你有对孩子说“不”的习惯吗?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既伤了亲子感情,又无法让自己拥有好心情,还有可能会影响孩子认知、人格、思维能力的发展。试试上面提到的正面表达、以理服人、设置“减速带”、让孩子做选择、利用自然后果、多鼓励表扬等6个巧妙的小技巧吧,逐一而试,你一定会收到大大的惊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