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诗词趣事|钱起多次落第,最后凭湘灵中举

榆木斋 2021-12-28 21:56:55

落第诗词趣事|钱起多次落第,最后凭湘灵中举

文:枯木

【落第诗词趣事序】

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社会能够采取的相对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优越性在于公开选拔、优中择优,使得寒士有机会平步青云,从而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因而得到广大文士支持。自隋朝正式推出一直到清末,一直占据选官制度主要地位,并对现代公务员选拔影响巨大。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不少缺陷,诸如评考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导致人才选拔全靠主考官喜好评定,难免失之偏颇;再就是科考舞弊现象严重,使得很多有才之人不能中举,造成人才流失;还有到后代模式僵化,使得选拔人才变为应试套路,难以选拔到真正人才等。当然,这些弊端在如今也依然存在,并非是封建社会才有的特征。

既然是选拔,自然有中举和落第之分,中举之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扬眉吐气,意气风发。而落第之人,抑郁不得志,积郁在胸,难以发泄,于是文人们便倾之于文笔,就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学诗歌题材——《落第诗》。

落第诗是科举选官制度的特有产物,从唐至清,数量繁多,诗词文赋皆有,然而风格不一,或沉郁,或高昂;或失落,或豪放;或诙谐,或惆怅;或坦然,或凄凉,心态境界各不相同。为了让诸位了解古代落第文人的心态,洞见古代社会风貌,笔者从中选取撷拾不少名人落第诗词趣事,编成《落第诗词趣事集》,分篇介绍,以飨读者。

钱起多次落第,最后依靠神助才中举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吴郡人,唐书法家怀素之从叔,“大历十才子”之一。《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钱徽传》中介绍,钱徽之父钱起,于唐天宝十年(751年)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考功郎中、司勋员外郎、尚书郎等职。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主题多以吟咏山水、赠别应酬、称道隐逸为主。钱起作为其中佼佼者,长于写景,风格闲适,音律和谐,时有佳句,在当时诗名很盛,唐范摅(shū)撰著的《云溪友议·卷上·四背篇》记载:“皆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钱起仕途不显,步入仕途也颇经挫折,曾多次落第,因而有多首落第诗传世。

《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

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

一回春至一伤心。

这首落第诗,通过描写对春景感受来表达对落第失落的情绪,本来是春和景明,风光明媚,诗人却因落第,非常失落,以至于风景在眼中都变得灰暗。大意为:花朵繁茂柳树茂,长安城门高远深;落第仕途不可攀,对酒狂歌泪落襟;莺啼花开数日坠,每至春天偏伤心。

《长安落第作》

始愿今如此,前途复若何。

无媒献词赋,生事日蹉跎。

不遇张华识,空悲宁戚歌。

故山归梦远,新岁客愁多。

刷羽思乔木,登龙恨失波。

散才非世用,回首谢云萝。

注:“张华识”:《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记载西晋大臣张华博学多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宁戚歌”:语出《楚辞·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宁戚是春秋时卫国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后得到齐桓公重任。“刷羽”:禽类以喙整刷羽毛,以便奋飞。“散才”:平庸之才。“登龙”:东汉《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今山西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这首落第诗,钱起感叹自己美梦又落空,前途该如何打算?诗赋再好,可惜无人举荐,生计艰难,岁月蹉跎。怀才不遇,却没有遇上张华、齐桓公这些识人伯乐,故乡遥远,羁旅难归,纵有雄心大志,奈何没有机遇。看来自己才华不堪社会所用,只好隐居深山罢了。面对失败,虽有不甘,积郁之情溢于言表。

《下第题长安客舍》

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

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这首诗描写钱起落第后落魄之态:青云壮志意难遂,举目惆怅观鸟飞;寒食日暖梨花落,棉衣未换心成灰;到处都遇人白眼,世事无情命乖违;唯有客舍门口柳,随风依依令人戚。

《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

不醉百花酒,伤心千里归。

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出处离心尽,荣枯会面稀。

预愁芳草色,一径入衡闱。

注:“和氏玉”:即和氏璧,事出《韩非子·和氏》,楚人卞和(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献之厉王和武王,皆曰石,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采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采薇而食。“出处”:出仕和隐退。“衡闱”:横木为闱,指简陋的房屋,借指贫士之居。

这首落第诗是答谢友人相送之情,诗人千杯不醉,却伤心东归,再次落第,看来是无人赏识,只好怀玉采薇,从此隐居山川。出仕和隐退,一荣一枯,从此别情将尽,相见日稀,后会遥遥无期,看到芳草萋萋,更是抑郁忧愁,不忍分离,难忍落泪,于是赶紧进入土房掩饰失落之情。

从钱起以上几首落第诗,可以看出,钱起心怀致君尧舜大志,奈何无人举荐,无人赏识,几经落第,生活困窘,以至于心情低落,甚至想从今后隐居山川再不出山了。然而,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出人头地也许只有科举一条路。因而钱起虽然多次失败,然而却没有放弃,一直参加科举。也许是感动上苍吧,终于迎来命运转机。

据《旧唐书》记载,一次参加科举前夕,在客舍居住,夜晚听见有人吟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穿衣起来却无人,于是以为是鬼怪,便把这句诗记住了。没想到参加省试(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题目《湘灵鼓瑟诗》中有“青”字,于是便以此句作为结尾落句,全诗如下: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这首试帖诗,描绘湘水女神鼓瑟之情,把湘灵的哀怨之情抒发的酣畅淋漓,尤其是结尾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意境悠远,回味无穷,令人称叹。当时主考官是以中书舍人知贡举的礼部侍郎李暐,非常欣赏这首诗,击节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

因而可以说,钱起能够中举,全靠神灵之助。虽然冥冥之中,命运前定,不可预测,单论钱起之才,中举也是名副其实。然而神灵之论也令人嗟叹不已,诸如孟浩然之才,竟无神人青眼,岂不怪哉?!

2021/12/28榆木斋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