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游:当代中国绘画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日—10日
展览地点|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杜里尼伯爵宫殿)
画册出版|展览出版同名画册,收入作者简介、作品图片等文献资料
联合策展|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当代油画
协办|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1“游:当代中国绘画展”前言“游”,来源于庄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即指忘掉绘画技巧与思想,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作品本身之中,“游于艺”,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极大的身心自由,“游”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游”的另一层含意是指漫步在世界艺术之林,吸收他者的文明养分以使自身的精神内蕴更为丰厚。
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尤其是油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在自身的文化习惯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视觉语言与西方艺术融合接轨的同时,逐渐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质与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价值。当然,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同,导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轨迹,以及和西方艺术的差异性,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鉴的路径。
因此,“游:当代中国绘画展”系统梳理当下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在文艺复兴的重镇呈现给意大利公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让当代中国绘画穿越时空致敬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大师;并且是和意大利当代艺术展开交流与对话,让意大利民众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以及深入观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样态。
本次展览将通过绘画艺术架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契机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定将在中意两国美术史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2艺术评论赵国维选择的艺术范围不是传统的文人画,也不是花鸟、山水,而是现代人物或人体的写生,这种艺术神采和现代艺术有着某种亲缘性,因此最易转化成现代艺术。从本质上说,赵国维焦墨线描使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在精神上找到了契合点,并将这种精神承载在宣纸和笔墨上,通过焦墨写意,让它们交合渗化,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新境界。他下笔狠辣,大刀阔斧,粗笔恶墨,力量感很强。他凭借对人物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的深人研究和熟练掌握,不仅在人物高处(亮白)着力,更在人物低处(暗面)用心,以面衬线,以黑显亮,那种意由心生、笔随意转、得意忘形的状态,或生涩干裂,或沉重苍厚,或笔断意连,或粗野放纵,形成了一种“大墨无形”的浓枯之美,体现出精微的神机。这种类同于大写意花鸟的即兴表现形式,使焦墨的点线元素,“完全抛弃了解释性的企图,而成为内心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康定斯基语)。非描绘性的笔法、解溶的夸张形体、松活灵动的笔触所显示的潇洒兴味,同结构若即若离,意象的笔墨所要表达出的只是一个动字, 在宁静移动中内充活力。赵国维不认为显现在宣纸上的笔痕墨迹,只有合乎书法用笔才有意义,而认定笔墨的重要性与感觉不可分离。这种感觉对帮助赵国维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赵国维的焦墨写意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艺术,它的优势在于强烈的主观性。抽象,是中国笔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而概括,是对复杂的形体或现象的归纳,它需建立在多种学养的基础上,具体到一幅作品,艺术家的个人趣味也必然融人其中。就这个意义来说,赵国维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张力和冲击力。画中隐藏着对西法的汲取,主要不是技法上的,而是观念和精神上的同构。这种精神不是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而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精神。——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
3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1973年长江三峡1,布面油彩,24cm×34cm,1973
1973年长江三峡2,布面油彩,24cm×34cm,1973
我的艺术自白
赵国維| 文
画发於心,天马行空,驰骋万里。我梦想在六尺、八尺、甚至丈二匹的宣纸上肆意挥洒,追求白居易“得于心,传于手,亦不知其然而然”的境界。绘画,就其本质而言,并无东西之分。我崇尚笔墨、笔触,探索水墨语言的书写性,有意识、下意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然而,做到此谈何容易?!
我的探索始于人体写生。意象、 结构、笔墨三者是我始终关注的要点和难点。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画家借物抒情,传达自己的感受和审美理想。面对客体对象,画家常常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受,引发无尽的联想,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积年累月的老底画出来。
1973年长江三峡3,布面油彩,20cm×27cm,1973
1973年长江三峡4,布面油彩,18cm×26cm,1973
关于结构,古今中外,一张画能成立,必有其内在结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徳库宁,之所以敢于面对画布大笔触挥洒,是因为他的坚实立体主义基础。如何在苦苦的寻觅中找到自己的结构?在多年的写生中,我不再掬泥于再现对象,凭自己的感觉放开画,甚至"乱画",从中摸索一种空间关系。我把这种空间关系称之为自己的结构。我深深体会到,所谓"乱画",其实是科班出身画家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之举,学院规矩、法则成了他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赵无极先生在中囯改革开放初期,办了一个学习班,学员都是囯内挑来的各路神仙。结果一看,画的都一样。他叫大家放开了,可以乱画!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画人体速写,我长时间不敢画高处,白花花的无从下笔,生怕破坏了对象所谓真实感。但当我乱笔画在了髙处,竟发现高处是向外冲的,轮廓线到了后面。这样,自然有了空间感(而且減弱的轮廓线与周边的空白相接,是"有"与"无"的相接)。我在探索中,找到了这种属于自己的结构关系,它始终伴随着我前行。
舞者1,布面油彩,49cm×37cm,1977
舞者2,布面油彩,38cm×39cm,1979
关于笔墨,中国历来有太多的论述和争论。我的切身体会是,从时空中看笔墨,这是和前述画高处相关联的。所谓时空,是洋概念,大体与中国画讲的"空灵"相对应。空灵是一种意念。感于心,传于手,神来之笔也。笔速的疾迟、 转折,顿挫、逆顺.…与时空关系的协调,都需要长时间训练。模特儿画得乱熟,吃透了形体结构、空间关系和笔墨技巧,就接近炉火纯青了。笔速、笔力,徐渭和德库宁都显示了超级的魅力,他们成功,来自"得于心,传于手" ,是天天练就的。我选取的以人为中心的题材,与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人体不过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着意于我对天地万物、历史社会人生的理解。21世纪的我们,不是传统的人,无法达到传统,而复制传统并无意义。犹如梁实秋先生所说,在现实的污浊中暂停留地伸出脖子喘一口气,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只有这个时代的人的心声,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齐白石、黄賓虹、林风眠都是在书写自己中,自然流露出时代精神。
屋3,纸本水墨,175cm×105cm,2017
屋4,纸本水墨,165cm×105cm,2016
屋5,纸本水墨,105cm×178cm,2015
屋6,纸本水墨,103cm×174cm,2017
屋7,纸本水墨,142cm×76cm,2018
人体,纸本水墨,133cm×75cm,2018
人体2,纸本水墨,179cm×96cm,2016
小路,纸本水墨,64cm×47cm,2015
地,纸本水墨,105cm×125cm,2012
新,纸本水墨,105cm×173cm,2012
人体速写
人体速写
人体速写
4艺术家简历1944年出生。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6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1973年至1982年,任武汉歌舞剧院舞台美术设计师。从事歌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油画、素描的写生研究。1982年赴美国。近十几年来探索现代水墨、焦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