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上,每三艘货轮就有一艘悬挂中国国旗。
李嘉诚旗下的巴拿马港口公司掌控着运河东西两岸的咽喉要道,21%的中国海运贸易量在此交汇。
这些港口不仅是商业资产,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但现在,这些战略支点正面临易主危机。

今年3月4日夜间,长江和记实业发布公告,称已与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就出售旗下港口业务达成原则性协议,其中就包括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
一旦交易完成,美国私募基金将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三。
而中国商船在运河的通行权,可能被附加政治条件。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月底提议,对中国船舶及相关产品加征高额"服务费"。

要是美国在其控制的港口如法炮制,拉美航线运输成本预计将飙升40%。
特朗普政府此前谋划的"中国船只黑名单",要是真落地,货轮周转时间至少延长20天。
届时,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被打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这绝非危言耸听。

2024年中国对拉美出口额达1.2万亿美元,其中60%的货物都是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
珠三角的电子元件、长三角的机械装备,都依赖这条"黄金水道"。
去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投入运营的2480辆纯电动公交车,全部来自中国;秘鲁的蓝莓、巴西的咖啡,也都通过这条运河进入中国市场。
一旦通道受阻,这些产业都将面临断供风险。

在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与贝莱德牵头财团达成港口资产出售协议后,各方反应迅速且强烈。
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官网罕见出手,接连转载《大公报》“莫天真勿糊涂”与“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两篇评论。
文章措辞严厉,直接指出这笔价值228亿美元的交易,绝非普通商业行为。
美国早就将这交易视为推行全球霸权的手段,肆意插手、操纵。

毕竟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21%,一旦被“美国化”“政治化”,中国在这的航运贸易必定会受制于美国。
国务院港澳办此举,可不是普通的舆论表态,而是中央政府对香港事务的直接关切,给香港商界敲响了警钟。

3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面对媒体追问,就这一事件提出三点看法。
他不仅强调社会对事件的关切值得重视,要求外国政府为香港企业提供公平环境,反对胁迫施压手段,还着重指出,任何交易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这番表态,为这场商业活动划下了红线。
以往20年,香港商界习惯了“在商言商”,可这次,当国家利益与资本运作产生冲突时,特区政府的立场十分坚定。
这背后,是中央对“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深化,更是对国家安全底线的坚决维护。

3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体发文,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他批评部分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一味“在商言商”,提醒李嘉诚要有家国情怀。
梁振英还举例说明,美国商人只会做符合美国利益的事,没有祖国的商人就像没父母的孩子,会被人欺凌。
这篇文章在社交媒体的讨论量很快超过百万次,香港商界不少人看到后都沉默不语。

4天后,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给出专业分析。
他指出,228亿美元的估值比市场预期低30%,而且此次出售港口未采用国际通行的招标程序。
这不仅让人对交易的商业合理性产生怀疑,更暗示背后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梁振英和白明两位重磅人物的发声,将这场交易从单纯的商业层面,提升到价值层面的讨论,让大家意识到,这起交易远不止是商业买卖那么简单,背后还涉及国家利益、商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考量。

对长江和记而言,现在是真正的"十字路口"。
根据港交所公告,若4月2日未能签约,公司需向贝莱德财团支付27亿美元违约金,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的43%。
更致命的是商誉损失——这家在全球港口业深耕30年的企业,一旦被贴上"政治投机者"标签,未来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将飙升35%以上。
但如果毁约,228亿美元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足以让百年老店伤筋动骨。

要知道,长和去年港口业务现金流仅128亿港元,228亿美元相当于其总资产的17%。
商业之外,更有沉重的考量。
若交易损害国家利益,长和可能失去内地市场的信任。
去年其在内地港口业务贡献了38%的利润,一旦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深圳盐田港、上海洋山港的合作项目都将生变。

反之,若拒绝交易,美国财政部已暗示可能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制裁,其在美资产将面临冻结风险。
3月27日的谈判仍在继续。据接近谈判的人士透露,港府提出"部分资产保留中国籍"的折中方案,建议将巴拿马港口的51%股权由中资机构持有,其余49%由贝莱德财团控制。
但美方财团态度强硬,坚持要求全资控股,甚至威胁将交易金额再压低15%。

这场博弈已进入倒计时。
4月2日的签约仪式可能成为转折点,要么见证全球港口业最大并购案诞生,要么引发史上最昂贵的商业违约纠纷。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交易都将载入香港商业史册——它标志着"纯粹商业"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国家利益与资本力量的深度融合。

当货轮依旧在维多利亚港进出,当股票行情继续起伏,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就像1997年香港回归时,李嘉诚选择投资上海洋山深水港,用实际行动诠释"国家好,香港才会好"。
今天的他,是否还能展现同样的格局与担当?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整个香港商界的时代之问。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