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折腾的蒙古人:土尔扈特部为何西迁欧洲、百年后又东归中国? - 今日头条
草原民族土尔扈特人,在1616年离开故土,跋涉数千里,定居欧洲伏尔加河畔。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们又决定返回,这一走就是百年,为何他们要做出,如此艰难的抉择?
这段迁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1616年初春,蒙古草原刚刚解冻,土尔扈特部的牧民们,开始为牛羊寻找新的牧场。
这年的草原格外寒冷,积雪迟迟未化,牧草稀少。
部落首领霍尔勒克,骑马巡视牧场时,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糟。
和硕特部,已经占领了科布多河上游的肥沃草场,他们的铁骑正在向南推进,几个月来,和硕特部,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已经将周边小部落收为附庸。
又控制了关键的水源地,沿着河谷地带推进,部落的牧民,被迫往南迁徙,牲畜因缺水而大量死亡。
霍尔勒克深知,如果继续留在这片草原,土尔扈特部将失去独立地位。
和硕特部的军队,装备精良,战士骁勇。正面对抗的结果,只能是覆灭。
春天过半时,霍尔勒克召集了一次,重要的部落会议,各个氏族的将领齐聚大帐,商议部落的未来,会议持续了三天三夜。
有经验丰富的长老提出,西边的伏尔加河流域水草丰美,适合游牧。
那里远离和硕特部的势力范围,可以重建家园,只是西迁的风险也很大,要穿越广袤的戈壁和荒原,路途遥远危险。
经过激烈讨论,西迁方案获得通过,接下来的两年,土尔扈特部开始秘密准备。
他们加紧繁育马匹,储备粮草,打造车辆,为漫长的迁徙做准备。
1628年仲春,四万帐篷、二十多万族人开始了历史性的迁徙,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数十里,带着数百万头牲畜向西进发。
迁徙之路异常艰辛,他们必须穿越干旱的戈壁,渡过汹涌的河流,白天烈日炎炎,人畜疲惫不堪,夜晚寒风刺骨,老幼难以入眠。
水源是的验,在干旱地带,找到水源就是生存的希望。
人们不得不挖掘干涸的河床,寻找地下水,当水源极度匮乏时,人们只能靠喝马血维持生命。
沙尘暴时常来袭,狂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
整个队伍只能就地扎营,等待风暴过去,帐篷被沙尘掩埋,牲畜四散奔逃,每次沙尘暴过后,都会有人和牲畜,永远留在荒漠中。
饥饿与疾病不断带走生命,老人和孩子的处境艰难,粮食储备迅速消耗,人们开始食用皮革和树皮,染病的人越来越多,但缺乏药物救治。
1630年夏末,历经两年跋涉的土尔扈特人,终于看到了伏尔加河。
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河岸绿草如茵,这里的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正是理想的牧场。
他们很快发现,这片土地已在俄国势力范围内。
霍尔勒克派出使团,与阿斯特拉罕总督进行谈判,俄方起初态度谨慎,担心这支数十万人的游牧部落会影响边境安全。
经过数月反复协商,双方达成协议,俄国允许土尔扈特人,在下伏尔加河草原定居,条件是每年进贡皮毛和战马,必要时提供军事协助。
土尔扈特人,需保护俄国南部边境,防御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入侵。
安顿下来后,土尔扈特人开始适应新环境,这里的气候与故土大不相同,冬季漫长寒冷。
他们改进了毡房结构,加厚保暖层,牧民们学会在秋季储存大量干草,为牲畜准备过冬饲料。
畜牧业逐渐兴旺。肥沃的草场让牛羊马匹数量快速增长。
土尔扈特人尤其擅长养马,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品种,他们的战马以体型高大、耐力持久闻名,在当地很受欢迎。
游牧区不断扩大,新的牧场向四周延伸,部落人口持续增长。
他们建立了固定的冬营地,在重要的水源地设立哨所,一些部落开始尝试,简单的农耕,种植燕麦和黑麦。
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与卡尔梅克人时有冲突,争夺水源和牧场。
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建立了稳定联系,土尔扈特人用皮毛、马匹交换粮食、布匹和生活用品。
到17世纪末,土尔扈特部已发展成为,一个富庶的游牧政权。
他们控制着广阔的草原,拥有数百万头牲畜,部落内部,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设有专门的军事组织,和司法机构。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帐篷里铺着厚实的地毯,使用精美的餐具。
妇女们穿戴华丽的服饰和首饰,贵族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的帐篷装饰豪华,拥有大量牲畜和奴仆。
这种繁荣掩盖着潜在的危机,俄国的影响力不断渗透,对土尔扈特人的控制日益加强。
他们被迫参与俄国的军事行动,承担沉重的贡赋。
一些年轻人开始学习俄语,接受东正教洗礼,部落的传统文化,和独立性正在逐渐消失。
18世纪初,俄国加强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
沙皇彼得大帝,实施一系列政策,限制游牧民族的自由,土尔扈特人被迫,接受更严格的管理,活动范围被大幅压缩。
俄国在重要水源地,和牧场设立哨所,派驻军队监视。
土尔扈特人的迁徙路线,必须事先报备,连放牧区域,都要经过批准,税赋不断加重,每年要上缴大量牲畜、皮毛和战马。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强制性军事征调。
土尔扈特青壮年被编入俄军,参与对波兰、瑞典的战争,许多人客死他乡,再也没能回到草原。
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压迫,也在加强,俄国派遣东正教传教士,进入部落,劝说人们改变信仰。
一些贵族子弟,被送往俄国城市接受教育,逐渐疏远了草原文化。
1761年,渥巴锡继任土尔扈特部首领,目睹部族文化的逐渐消亡,暗自下定决心要带领族人返回故土,东归的准备工作秘密展开。
渥巴锡派出可靠的斥候,探查东归路线。
他们要穿越哈萨克草原,翻越阿尔泰山,最后到达清朝统治的区域。
每个路段都充满危险,需要详细规划。
同时,部落开始秘密储备物资,他们增加马匹繁育,储存干粮,打造装备。
为了不引起俄方怀疑,这些准备都在冬营地悄悄进行。
东归计划,在部落内部引发争议,一些人担心路途遥远,跋涉期间可能损失惨重。
也有人已经适应了,伏尔加河的生活,不愿再次迁徙,贵族们更担心,失去现有的特权和财富。
渥巴锡知道不能再等,随着俄国控制的加强,东归只会越来越困难。
他召集核心首领密谈,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时机就定在1771年初,当时俄军主力在波兰作战,边境防守薄弱。
1771年1月5日深夜,渥巴锡下达了启程的命令。
连夜传递消息,各个营地悄然收拾行装,为了避免走漏风声,直到出发前几小时,大多数族人才知道要启程。
第二天凌晨,十七万土尔扈特人踏上东归之路。
天寒地冻,积雪覆盖草原,队伍在月光下默默前行,只有马蹄踏雪的声音,他们带着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丢下了沉重的财物。
消息很快传到阿斯特拉罕,俄军立即组织追击,但土尔扈特人早已规划好路线。
他们避开主要关卡,从荒僻地带穿行,严寒反而成了天然屏障,阻挡了俄军的追击。
大自然的考验才刚开始,一月的草原温度低至零下30度,寒风刺骨。
帐篷无法及时支起,许多人露宿荒野,老人和儿童最为脆弱,每天都有人倒在路上。
粮食很快耗尽,人们不得不宰杀牲畜充饥,煮皮革喝汤。
到了哈萨克草原,又遭到当地部落的抢劫和袭击,一些较小的队伍走散了,永远消失在茫茫草原。
令人感动的互助场景也在上演,强壮的人帮助老弱,分享仅剩的食物。
有些母亲冻死在路上,却把全部御寒的衣物,留给了孩子,部落之间也互相照应,共同对抗艰难困境。
渥巴锡率领精锐骑兵,负责侦查路线和保护队伍。
他们要在极短时间内找到水源,确保数十万人和牲畜的饮水需求。
同时还要提防哈萨克人的伏击,保护大队伍的安全,穿越阿尔泰山区,是危险的阶段。
陡峭的山路,湍急的河流,都成为生命的考验。
牲畜频频坠崖,物资损失惨重,翻过这道天险,就意味着快要到达目的地。
八个月的跋涉后,土尔扈特人终于看到了伊犁河谷,清朝早已得知消息,派官员准备迎接,新的牧场已经划定,有充足的水草,医生们立即救治病患,发放粮食和衣物。
最终到达的只有十万人,近一半人永远留在了路上。
幸存者们知道,这场迁徙是值得的,他们重获了自由,找到了新的家园。
1771年9月,渥巴锡带着部落首领觐见乾隆皇帝,乾隆对这位率领族人,历经磨难归来的首领充满敬意,赐予金印,封他为亲王。
土尔扈特人获得了在伊犁河谷的永久牧场,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场历时八个月的大迁徙,是草原民族史上壮观的一幕 ,也是游牧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