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仗剑走天涯编辑丨仗剑走天涯在29岁时,杨妍珏选择不去回忆亲生父亲带来的苦痛,她甚至不愿提起这个人的名字。
22年来,那个家和她的记忆仿佛已经尘封。可命运偏偏不让人如愿。凭借媒体的力量,她的生父找上了门,哭求女儿原谅,声称“全都过去了”。过去?真能一笔勾销吗?20多年前的一幕幕,难道只是“重男轻女”的错吗?
回到1997年,杨妍珏年仅七岁,一个衣衫褴褛、满身伤痕的小女孩。
被好心人捡到带回家,她那时甚至不愿说自己的身世,仿佛一开口就会崩溃。她从家里逃出来的原因,连那时候的她都无法解释清楚。可她的小小肩膀上,早已背负了家庭带来的阴影。
她的养父母,是普通的湖南人家,生活虽不富裕,却给了她从未体验过的温暖。
杨妍珏在这个家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她甚至不愿去回想那个“遥远”的过去。孩子终究是需要爱的啊,她的懂事、她的感恩,都源于那些无声的痛。她对新家庭充满依赖,对旧家庭避而不谈,带着伤疤活下去成了她唯一的“生存之道”。
然而,意外的一则寻亲启事将她的平静打破。她的哥哥发现了这个启事,觉得那就是失踪的妹妹。
怀疑,担心,甚至有些忐忑,亲生哥哥终于找到她,只是,他不明白妹妹为何避而不谈当年的家人。看到她颤抖流泪的模样,才渐渐明白——那是逃避,是极度的恐惧。
当杨妍珏终于说出真相,才让人震惊。她那曾被父亲毒打、烟头烫伤的童年,残酷得让人难以想象。
杨妍珏的遭遇不只是“家教严厉”,而是父亲将怒火和失业的失落都加在了她幼小的身上。这样的痛,不是轻飘飘一句“过去了”就能解决的。
见到亲生父亲时,杨妍珏选择沉默。她的母亲泪流满面,她却无法掩盖心底的疙瘩和抗拒。父亲的解释中充满着为自己开脱的意味,归结为生活压力大,情绪失控。这些话真的能抚平杨妍珏心头的伤疤吗?
而对杨妍珏来说,如今的她已为人母,深知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她无力理解,无法谅解——作为父亲,怎么会忍心对孩子下如此狠手?那些童年的伤痛,已经刻在她的身体里,也印在她的心里,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痊愈”?
当她拒绝回家的提议,只给母亲留下一个联系方式时,她实际上在做出最后的选择:不是所有的“父女关系”都能修复。人们常说“父母皆有爱子之心”,可这个“父亲”早已将女儿当作泄愤的工具,埋下了恨与疏离的种子。
我们是否忽略了,很多家暴事件的背后,不仅是施暴者的道歉能解决的?
那些不可抹去的阴影,是许多受害者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试想,如果杨妍珏的遭遇是普遍现象,那么社会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痛苦呢?
家本应是最安全的港湾,而不该是让人避之不及的“噩梦”。对于杨妍珏的父亲来说,失去的已经远不止是亲情,而是一生难以弥补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