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创业者、保洁员……他们分享爱上北京的N个理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02 07:26:18

你为什么爱上北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有人被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有人则爱上了它的包容与温柔,还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机遇。11月28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主办,中国青年网承办的“山河永定 古韵新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分享会在北京门头沟举行,来自各个领域的一线建设者、亲历者们齐聚永定河畔,讲述新时代的西山永定河故事,以及他们爱上北京的不同理由。

“山河永定 古韵新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分享会上,一线建设者、亲历者讲述新时代的西山永定河故事。主办方供图

金色回响:他们爱上“一轴三带”的文化沉淀

“来中国以后,每次有机会参观宫殿、寺庙等古建筑,我都会特别留意房顶和屋脊,尤其是屋顶上的‘小神兽’。我一开始只是爱拍它们端坐在蓝天下、阴云中,后来因为这些‘小神兽’,我渐渐对中国的古建文化产生了兴趣。”每当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罗马尼亚留学生丹尼尔漫步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他总会不自觉地抬头仰望那些古老的建筑。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琉璃神兽背后的故事,丹尼尔开始了他的北京中轴线探寻之旅。他发现,北京中轴线沿线有很多来自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印记。比如,中轴线古老宫殿屋顶上的很多琉璃瓦、琉璃装饰,都来自清代工部琉璃窑厂的旧址、位于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琉璃渠村,刚踏入皇家琉璃艺术馆的大门,丹尼尔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惊叹于龙的威严、凤的美丽、狮子的勇猛。“我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了!特别是当我了解到这些神兽的排列顺序和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时,更是对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他说。

不仅是中轴线这“一轴”,北京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这“三带”之间的连接也大有讲究。

门头沟区柏峪村的“柏峪燕歌戏”传承人谭秀霞经常聊着天就唱两句,戏曲已经融入她的生活。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长城文化带相互滋养,燕歌戏就是在两个文化带交相辉映中诞生的文化瑰宝。燕歌戏是源于宋元、兴于明清的古老戏曲艺术。“让我说,不如让我唱,我从小就喜欢听燕歌戏,在我们村,大家都能唱几句,我们是民间艺术,日子过得有滋味,戏才唱得有滋味!”在燕歌戏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燕歌戏走进了门头沟很多校园,已经有16名小小传承人能独立唱出一段。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相互孕育,白浮泉就源于两个文化带的相互交融。北京昌平文旅集团讲解员寇艳庆告诉记者:“历史上永定河曾经是北运河的水源,永定河和大运河是相互孕育的关系。北京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绿色魅力:麋鹿回故土,飞羽返清湖

在北京这座充满包容性的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比比皆是。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党组副书记王凤斌和同事们通过科学实施野鸭湖湿地修复项目,为首都的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20世纪末,野鸭湖湿地曾因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而陷入危机,湿地面积急剧缩小,生态环境恶化,鸟类数量锐减。面对这一困境,刚毕业的王凤斌踏上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征程。

他和同事们制定科学规划。通过构建深潭、浅滩,连通水系,恢复湿地植被等一系列举措,野鸭湖湿地已成为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从1997年建立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到禁牧禁渔、涵养生息,再到鸟儿飞回、万鸟齐飞,跻身国际重要湿地,26年来,野鸭湖湿地经历了化茧成蝶般的巨变。万顷碧波在城市中流淌,片片湿地送来盎然生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诗意地栖居,正在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王凤斌说。

深耕京西热土、建设山水家园,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主任、副研究员胡冀宁和王凤斌有同样的感受。“麋鹿科学保护的成功案例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板、贡献了中国智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生态条件越来越好,也为这些小生灵提供了栖息的绝佳环境。”她说。

红色血脉:回望“北京西山那一抹红”

为什么爱上北京,爱上京西?因为这里有数不清的历史回忆。

这里,有国际友人走出的自行车“驼峰航线”,有奔赴延安的平西秘密交通线,也有共产党人走出的赶考之路;山谷里长眠着无数为国捐躯的志士仁人,大河边矗立着群众纪念烈士的丰碑。

“中法文化小道”位于北京西山绿荫深处,这条蜿蜒的小道不仅引领着徒步爱好者穿梭于自然美景之中,更串联起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百年历史。北京语言大学学生、来自法国的留学生莎莎沿着这条小道,探访了法国医生贝熙业的故居——贝家花园。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贝熙业曾在中国工作生活了41年,贝家花园内的碉楼曾是贝熙业的诊所,见证了他为周围村民免费诊治的善举。贝熙业医生在抗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日根据地运送宝贵药品。

“两国民众了解彼此的不同,但更多的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共鸣:同样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热爱一个多元的世界。”她说,“在北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这种包容与温暖,正是北京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蓝色火花:他们爱上北京创新创业氛围

在北京,在京西,还有一股科技创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让人们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北京聚智合众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志新向记者分享了公司的最新成果——全球第一辆量产无辐式空心轮毂结构氢动力两轮车。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展示了“北京智造”的强大实力,更为城市出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王志新介绍,无辐式空心轮毂结构不仅减轻了车身重量,提高了行驶效率,还在抗冲击性和耐用性上表现出色。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则让这种两轮车在续航能力和充能速度上具有了明显优势。几分钟内完成氢气加注,续航能力可达数百公里,这样的性能无疑为城市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选择。

“在北京,我们更可以看到无限的可能与机遇。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旅游还是绿色出行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这种机遇与活力,正是北京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王志新说。

据了解,近年来,大兴区重点打造生命健康、临空产业、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其中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涵盖了氢能源、商业航天等重要行业。

活动中,门头沟区京西智谷智算中心运营总监樊少培介绍了AI赋能各行各业的情况。据了解,门头沟区正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药械“三大产业”,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在分享中,还有不少赢得掌声的环节。北京环卫集团的保洁员张旭被网友们称为“扫地僧”,颐和园里到处都是历史文物,怎么擦、怎么扫都有严格规定,彩画、佛像不能用湿抹布擦,要用鸡毛掸子掸。就连地面清扫,都要按照“砖地无土,土地无脏,立体保洁不断线”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每周,张旭都要爬上万寿山,检查山上石刻,确保没有发生破坏,“在颐和园当一名保洁员,我守护的可不只是环境清洁,更有文物安全”。

除了日常的保洁工作,张旭还遇到了新的挑战。游客们不仅询问厕所和大门口的位置,还会问他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文化问题。起初,张旭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这让他感到很难为情。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学习颐和园的历史文化知识。张旭买书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视频,甚至吃饭、喝水、休息时都在学习。慢慢地,他开始了解这座园林的丰富历史。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解答游客们的问题,甚至还能给专家们讲解颐和园的建筑布局,越来越多网友因为他而更了解颐和园,“扫地僧”成了颐和园的传统文化知识宣讲人。

张旭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不要给自己设限,在北京,你有无限可能。从市井烟火到历史文化,人们爱上北京的理由不胜枚举。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牟昊琨 杨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