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谷桔
2月9日(正月十二),天朗气清。对于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的村民来说,这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特别的日子,盼了一年,持续4天的壶天火龙灯节于当天拉开帷幕,在壶天传承了150余年、寄托着人们美好祝愿的火龙灯正式出灯啦!
壶天火龙激情开舞。(记者 李新辉 摄)
热火朝天
为了今年的火龙灯节,壶天火龙灯会自元月份就开始做准备了。壶天火龙灯包括龙珠、龙头、龙身、龙尾4个部分,全长共计11节,制作工艺繁复、精致,要用竹、木、纸、布编扎,再包裹、彩绘、置灯而成。
经过精心准备,一条威武而漂亮的火龙呈现在大家面前:火龙以白、红、黄为主色调,高大的龙头长2米至3米、宽1.2米至1.5米,龙身总长约31.7米,龙尾长约1.2米,全身呈微微弯曲的翘柳形。
夜幕降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早早守候在壶天中心小学,学校广场上、教学楼阳台上,甚至是桌椅、坡地等任何一处高地,都站满了观众,孩子们则坐在父母的肩头翘首以盼。
18时30分左右,锣鼓响声震天,鞭炮礼花齐鸣,火龙灯在众人的期待中隆重登场。与此同时,火壶表演者双手挥动起来,火苗瞬间窜出几米高,引得众人拍手叫绝,还有演员不停甩动手中的火流星,星星点点的火苗飞动,煞是好看。随后,启猖仪式举行,火龙灯便正式舞起来了。
“龙头是最难舞的,要力气大,还得灵活。”21岁的小伙傅泓身高达1.9米,今年是他第一次舞龙头,只见他举起10多公斤的龙头,跟随前面的龙珠时而盘旋向上、时而俯首嬉戏,龙身、龙尾巧妙与之呼应,礼炮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常。正当他舞得起劲,竟有不少人来“抢”龙头,原来,当地人对火龙灯十分喜爱,都想上前舞两把,还有不少观众争相摸一摸火龙沾沾喜气、福气,这也让本就热闹的场面更欢腾了。
在广场上舞动一番后,火龙灯开始走街串户。此时,40盏写有“五谷丰登”“新春快乐”等吉祥语的排灯、24盏花灯以及观众们纷纷加入,一支由指挥、先行、火龙主体、配套辅体、乐队等部分组成的队伍喜气洋洋、浩浩荡荡出发。火龙灯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以烟花礼炮热烈迎接,以此寄托祈愿、招财、纳福的美好愿景。
源远流长
壶天火龙灯是我市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其源于清光绪元年,是民众为避免火灾而自发的一种民俗行为,每年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当地都要举办火龙灯会。
完整的壶天火龙灯民俗活动程序紧凑、内容丰富,依次为排街、出灯、扫墓、闹元宵、化灯。“排街”是提前告诉镇上所有居民做好迎灯准备;“出灯”是鸣炮开路,挥舞火龙,全镇欢腾;“扫墓”在正月十四,群众们纷纷迎接火龙寓意赶走孤魂野鬼,安抚亡灵;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户户求保来年平安发达;“化龙”为最后一个程序,意在保佑一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随着时间推移,壶天火龙灯民俗活动的扎制工艺、配乐舞姿、表演程序等逐步完善,并不断创新。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壶天火龙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特点在于一个“火”字。火龙灯主体有火,同时出现的火流星、花灯、排灯、烟花、鞭炮、响铳、孔明灯等也都有火,形成了红火热闹的氛围。其规模体现一个“大”字,工作人员多达几百人,加上围观群众,整个巡游队伍规模宏大,连绵300米以上,场面十分震撼。其表演呈现一个“繁”字,舞龙花样繁多,其他辅助表演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如今,壶天火龙灯表演深受群众欢迎,每每举行活动都会吸引周边众多观众前来观看,已然走出壶天小镇,成为湘中地区最具民间韵味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历经150多年依旧生生不息,这条火龙承载的不只是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祈祷,更是薪火相传的舞龙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