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我们总是能被深宫院墙中的尔虞我诈和爱恨情仇所吸引,但是除了各种传奇故事之外,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些人的造型。
男性留辫子似乎已经是观众对于清朝发型造型最直观的认识了,在清朝初期,这些发型被叫做金钱鼠尾辫,到了清后期逐渐融合了汉族的审美,后脑留的头发逐渐增多,变成了阴阳头。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为什么要留这种发型呢?他们又是怎么清理了头发的呢?
在清人入关以前,明代的中国汉人的发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必要的行冠之礼之外,就是为了方便干活将头发会挽成两三股的发髻,有条件的人会用丝亡将头发包起来显得更加正式。
除了在清朝之外,元朝的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他们大多留着三打辫的发型,造型为前额一个辫子,两鬓各一个辫子,总共三个。
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才下令恢复汉族传统的发型。
从这些实际上就可以看出,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头发是十分重要的象征,往往能够代表着身体的一部分,不会轻易剪掉或者更改发型。另一方面则是不同朝代更改发型往往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象征着统治者依靠外形的改变对民众进行服从性的训练。清朝的发型就是如此。
在满族成为统治者之后,他们为了快速的实现对民众的统治,就开始下令汉人改变发型,并且还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甚至要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这种高压的政策下,必然就出现了大量的反对声音,甚至还爆发了一场爱国的反抗行动。
但随着满清实力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金钱鼠尾辫也逐渐形成了主流发式,这种发型最开始指的是头发只留下铜钱大小,而辫子的粗细正好可以穿过铜钱,形状类似于老鼠的尾巴。之后的头顶蓄发数量逐渐增加,辫子也相应的变得更粗,也因此被称为猪尾和蛇尾。
讲完了为何清朝男性为何留这种发型之后,就该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讨论一下这种发型到底该如何清洗,多久清洗一次。一般来说,头发被绑成辫子之后,接触空气和外界的机会就会减少。一方面外界的细菌和污染很难进入头发内部,但是另一方面,头发自然分泌的油脂也不能做到正常的挥发,而是停留在辫子内。
一般来说,不同的季节决定着清朝男子的洗发频率,夏天人体的出汗量较大,大约两三天便会用清水清洗一次。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场景,就是出力干活的劳工们会将粗辫子绕在脖子上,方便干活,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辫子吸收了大量的汗液。一到夏天这种气味,确实不洗不行。
到了冬天,洗辫子的频率必然会降低的,大约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洗一次。毕竟冬天天气寒冷,人大多数都带着帽子御寒,头发能够正常保持干燥。不过这种类似于光头的发型对曾经头顶习惯有大量头发防寒的人并不友好。
以上说的都还是正常情况,毕竟人都有爱美之心,干净整洁无异味的头发对人也是一种尊重。所以大多数普通人是会用清洗进行洗头的,对于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他们的头发必然就顾不上那么多,长时间不管甚至会回到前朝的发型。
对于达官贵人来说,发型更是彰显自己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一些庄重的场合,更是需要在让头发油亮整洁,清香四溢。就比方说大臣在上早朝前,便会要求丫鬟将辫子解开,用清水小心梳洗之后,再用牛角梳或者木梳等温润的头皮的梳子对头皮和头发进行护理。
在清洁完头发之后,丫鬟会将香膏或者养护的油脂均匀的抹在头发上,让其看起来油光锃亮的,之后再细心的将辫子编成形状,用绳子和丝带作为装饰。最后再戴上顶戴花翎帽子,就可以上朝面圣了。
根据流传下来的一些野史,慈禧太后的头发清理更是繁琐至极,虽然清朝女性的头发与前朝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是对于头发的护理不同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奢侈方式。
慈禧太后老佛爷是一个对生活十分苛刻的人,不但在吃上讲究,就连在头发上来说。她也是做到了极致。除了每天例行清洗之外,她还要每两天做一次护理。
第一步就是梳头,老太太也十分享受梳头这一过程,据说头皮上有很多的穴位和脉络,按摩的时候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在老佛爷的要求下,太监和宫女需要用珍贵的犀牛角梳子梳整整365下。
梳完头发之后,慈溪便开始第一遍清洗头发,用的是优质新米泡过的水。这水中有大量的生米泡出来的油脂,中医认为对头皮的养护十分有效,第二遍则是用牛奶进行清洗,牛奶中的蛋白质对头发中缺失的蛋白也是一种补充,第三遍则是用人参水,对头发进行冲洗。
清朝人对头发的养护,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发型的清洗之谜之外,该发型的独特造型还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在冯骥才的小说《神鞭》中,一个在天津的小贩竟然用自己沉重乌黑的辫子作为武器,并且还有祖传的辫子功得以傍身。他用这种神鞭不但成功娶了媳妇,还打跑了前来闹事的外国人。但是却因参加义和团,被洋枪洋炮打断。
在这个故事当中,辫子就成为了这一种民族的象征之物,虽然足够强劲有力但却无法匹敌新生的热武器的力量,也借神鞭的失去暗示曾经封建自大的清政府在外国的科技洪流面前就像是幼稚的玩具。
时至今日,辫子早已成为了过去,国人的发型也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情随意变换,大众社会对于头发的发型也逐渐的包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