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大臣和平民都是什么态度?

杨培川 2022-07-02 15:07:31

李自成和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大臣和平民都是什么态度?

大顺李自成和大清多尔衮进入北京,都在1644年,这一年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的灭亡之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

 

两方势力先后进入北京,当时的大臣到平民各阶层,对他们都是什么态度呢?

首先,平民对李自成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大臣十有八九投降。

在北京的明朝官员,只有20多个人自尽,谈迁《国榷》记载了大臣们的状况:

“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南明东林大臣史可法也承认了这个事实:

“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封建社会的观念可能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和对女人要求贞节观一样,古代对臣子的要求是忠孝观,在家孝父母,在外忠天子。

如果天子由于外敌死了,被推翻了,那么臣子也只能殉节,这样才会被认为是有节气的,就是所谓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主子忧心,是臣子的责任和耻辱,因为臣子没能做好分忧之责;主子受到侮辱,臣子就应该去死,要用生命维护好主子的尊严。

 

但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的兴起,从先秦萌芽的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所以大臣们并不是那么执拗,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也没有那么忠贞,这从当时的思想家猛烈抨击帝制就可见一斑了。

而且,明朝大臣对大顺的投降,比起降清要更利落、更直接,并且对大顺一统天下抱有期待。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顺的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是汉人,对明朝大臣没有太多隔阂,清朝就要有隔阂太多了。

比如崇祯的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的时候,就对大顺的人说,你们怎么样用我都行,不要关押我。

还有名士龚鼎孳,此人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的丈夫,1645年降清后,阉党的冯铨说他投降过大顺,多尔衮问是否属实?龚鼎孳反问说,何人不曾降顺?

可见当时在北京的官员,普遍投降了大顺,军阀刘泽清写给吴三桂的信更证明了这一点:

“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

可惜的是李自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因为李自成和大顺的人缺乏战略眼光,对清朝不够重视,不会拉拢士绅,一直对士绅追赃摧饷,从而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等明朝军阀士绅,大批地倒向了清廷,这是李自成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

 

也就是说当时的关键任务是统一战线,而不是继续内斗,因为那时的主要矛盾是关内和关外,不管吴三桂降不降清,多尔衮的主力都已经挺进来了,最高明的策略是放下一切成见,团结一切阶层御敌,那时有这种大局观的有识之士还是不少的,可惜他们都无法参与决策。

其次,明朝大臣和平民对清军都不太欢迎,但多尔衮招降用人的手段,超出李自成太多。

山海关战役之中,清军势不可挡,李自成大败,回到北京杀了吴三桂全家,他三月进入北京,还没坐多久就仓惶西逃,五月,多尔衮入主北京,北京在1644年两度易手。

平民诚惶诚恐,对明朝大臣来说,投降外族清朝的耻辱感,显然要大于本族的大顺,于是很多大臣纷纷出逃南下,衣冠南渡,杨士聪的信这样写道:

“弟联䑸南来缙绅不下百余人。”

《甲申核真略》:

“昨泛海诸臣,漂没者七十余艘。”

可见明朝大臣们先后有好几批逃跑,和对顺朝有明显的不同,对此,多尔衮的手段非常高明,并不是说他本人多么绝顶聪明,而是清朝初期很会用人,此时多尔衮身边就有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个汉臣,他们对汉人最熟悉不过了,因此这些手段大多数是汉臣给清朝支的招。

 

第一招是尊敬崇祯,打出为大明报仇的旗号,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把握公理和道德。

《清世祖实录》记载多尔衮进北京后第三天就下令:

“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

第二招是对官员的录用抛出成见。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对比朱元璋,李自成不会识人用人,也不懂得礼贤下士,多尔衮的这一招,不仅胜过了李自成,也胜过了南明。

因为南明东林和阉党的成见,已经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互不相容,明朝党争从万历国本之争开始就如火如荼,除非都死绝或者外敌,不然他们的内斗不可能消除。

清朝的抛弃成见,让大批的明朝官员又重新归顺了上去,比如被打成阉党的冯铨,多尔衮直接给了他内院大学士,冯铨受宠若惊,一心报效。

 

投降过大顺的陈名夏,跑回南明被迫害,回到清朝,又被一步步提拔,坐到了大学士,不管是南明还是大顺,都在相互迫害自己和内耗,就完全给了清朝可乘之机,让清朝越来越凝聚人心,使得能文能武的人才越来越多。

多尔衮的手段是,不管是明朝的、大顺的、南明的,只要是人才、有名望才学的、能打仗的,全部都用,因此明朝大臣对清朝的态度也就改观了。

李自成的大顺,是从始至终没有对农民收过赋税的,进京前抢藩王和士绅,进京后继续抢士绅,导致无人支持,除了他的队伍。

而清朝规定不会继续抢士绅的钱财,这是明朝大臣最终降清的根本原因。

士绅是很重要的,他们有家丁、仆人、佃农、土地和钱财,他们有庞大的关系网,包括和商人有关系,同理,他们集体的倒向,也有着决定朝廷命运的力量,李自成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当然,清朝的稳定统治,还经历了更漫长的时间,因为剃发令是很多人反抗的。

最后,可能让人有疑问的是,朱元璋对士绅,比李自成更狠啊,为什么朱元璋还成功了?李自成偏偏失败了?

 

其实这个答案是很好回答的,朱元璋大开杀戒,是在坐稳皇帝之后,全国的统治都稳定了,杀光了士绅,对他的统治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的兵力和人,已经深入到方方面面了。

不是说李自成不能杀士绅,而是杀的时机不对,李自成进京时,对河南、山西、山东的统治都非常薄弱,大顺上任的人都是初来乍到,完全没有深入和根基。

而且朱元璋在称帝前,也不像李自成这样对同一个阶层追赃,拿出永不放过的气势,朱元璋是很会用谋士和武将的,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李自成差朱元璋太多,功亏一篑了。

李自成在坐稳之后,再拿士绅开刀,就没有问题,他搜刮来的藩王的钱财,拿来当军饷也完全够用。

所以,清朝的成功,实际上是“以汉人对汉人”这一招用对了,大顺的失败在鼠目寸光,南明的失败,在于内斗。

0 阅读:30